政协提案促推“中国种猪”研发及补助 原来市场已变“洋猪”天下

撰文: 叶琪
出版:更新:

今年全国两会的其中一个提案,是由全国政协委员、畜牧业巨头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提出,他称中国的种猪繁育存在育种体系不完善、技术滞后、疾病威胁严重等一系列困局,亟待破解。

在2020年12月9日,一架从英国起飞、专门运输1000只种猪的包机,在乌鲁木齐国际机场降落。这批种猪是新疆一间活猪养殖企业从英国引进的曾祖代种猪,以平均每只3万元(人民币.下同)计算,总价就高达3000万元,并且要再加上每只猪1万元左右的航空运输成本。

内地传媒《中国新闻周刊》报道称,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及活猪生产国,平均每年要消耗7亿只活猪,但却有90%的种猪都是引进品种的血统,单单去年中国从国外引进种猪的数量就多达两万只,以致中国种猪市场基本变成“洋猪”的天下。

刘永好在提案中亦表明,中国近年对需要长期投入的育种科技项目重视不足,部分企业为追求短平快效益,在育种、科研、设施建设等投入上也严重不足,更重要是,引进的种猪没有本土化,本土猪低效濒危。刘永好称,种猪长期依靠进口,直接影响中国在非洲猪瘟冲击后产能恢复过程的质量、速度和效益,极大地制约中国猪肉的供应及养猪产业的发展。

来自加拿大的种猪。(视觉中国)

报道引述中国畜牧业协会副秘书长李景辉解释,中国本土猪虽然味道不差,但有三个明显缺点,分别是“慢”、“耗”及“肥”。“慢”是指美国、丹麦、英国等的进口品种,只要6个月就能出栏,但一般中国本土猪需要喂饲一年。“耗”则中国本土猪“料肉比”远较进口品种为高,想要增重1公斤,需要喂饲4公斤至6公斤的饲料。最后的“肥”,是指中国本土猪的脂肪含量普遍较高,一般达60%左右,进口品种只有40%,较难符合现代人对瘦肉的追求。

李景辉并称,中国企业在引进种猪后,却没有核心种猪场、没有选育,以致陷入“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恶性循环。同时,本土猪的育种体系不完善,进口品种无法得到保种、繁育、改良,使得每次种猪进口都成为“一锤子买卖”,进一步加剧了对进口的依赖。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及活猪生产国,平均每年要消耗7亿只活猪,但却有90%的种猪都是引进品种的血统。(视觉中国)

刘永好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尽快出台“中国种猪”重大项目研发和推广后补助政策,以“企业先投、国家补助”原则鼓励种业企业积极投资发展种猪研发、基础设施、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攻关项目,在具备相关能力的情况下申报攻关育种项目,国家按照相关标准评估确认后给予补贴。其次是对核心育种场、保种场提供非洲猪瘟防控用地支持,保障祖代种猪场的生物安全和运营能力。最后就鼓励种业企业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引技”、“引智”结合,奖励跨行业跨国攻关的紧缺人才。

不过,李景辉有透露,要改良中国本土猪并非易事,需要几代繁衍,投入高、见效慢。种猪繁育是10亿元(人民币.下同)资金起步的产业,前期一次性投资高达10亿元,当中包括设备、检测、场地等多项“硬成本”,之后每年还需要数亿元的育种费用。

刘永好认为中国的种猪繁育存在育种体系不完善、技术滞后、疾病威胁严重等一系列困局,亟待破解。(视觉中国)

报道最后称,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有明确提出“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亦有对“打好种业翻身仗”作出顶层设计,其中提出要对育种基础性研究及重点项目给予长期稳定支持、加快实施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建立健全商业化育种体系、研究重大品种研发与推广后补助政策、促进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等。李景辉称,从政策密集出台的程度看,国家是下定决心。随著企业为主、国家扶持的育种体系逐步建立,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相信未来中国本土猪会有追赶上进口种猪。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