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巨头紫光集团陷债务危机 学者:官方资源过度集中有风险
中国芯片巨头紫光集团近日陷入债务危机,周一(16日)面临13亿元(人民币.下同)债务到期违约风险,有舆论忧虑在中美科技战下,中国会出现“千亿造芯”烂尾项目。对此有学者认为,事件将为政策制定者敲响警钟,应避免过度集中官方资源补短板而意外造就其他风险。
面对13亿元私募债务即将到期,紫光集团上周五(13日)寻求将私募债本金的90%展期半年兑付,惟知情人士透露方案未获持有人会议通过,意味着若不连本带利偿还共13.7亿元,紫光将陷债务违约。
报道指,作为清华大学下属企业,紫光集团是中国自主芯片领军企业之一,主业为集成电路设计和研发,也属国家重点支持行业。集团董事长赵伟国曾在前年宣称要在未来10年对芯片制造领域投资1000亿美元(约合7752亿港元)。然而该公司自身业务缺乏造血能力,需长期依赖外部股权、债权融资,自前年起财务杠杆水平更一直维持超过7成,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具较高债务风险。
紫光集团信用评级早前已遭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下调,被列入降级观察,另投资者忧虑紫光集团及其子公司的境内外未偿还债券价值约70亿美元,其中紫光集团有4.5亿美元(约合34.8亿港元)债券将在12月到期。据新兴市场分析公司REDD披露,赵伟国本月曾向数家银行表示正寻找“白衣骑士”缓解流动性困境,该公司今年6月也曾计划引入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旗下国企进行规模可望达百亿元的增资扩股。
不过新加坡《联合早报》引述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指出,在更清楚认识到紫光集团的债务风险后,上述增资计划相信已被重庆官方喊停。陈波表示如果不能在高科技行业竞争中做到上游、一流,产品便很易被淘汰,或市场需求很易就消失;面对被美国“掐脖子”,今次紫光集团的情况,将令政策制定者认识到芯片企业营收能力不足可能引致严重债务问题。
陈波续提醒,当局不应过度集中资源实现芯片自主,因这反而可能破坏市场机制,企业也会对国家资源产生依赖,成“拆了东墙补西墙”,强调中国发展关键核心技术须由市场主导。
(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