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万内地青少年饱受心理问题困扰 学生体检筛查抑郁症行得通?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国家卫健委今年9月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重点关注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
分析指这是内地首次从制度层面关注高校抑郁群体,卫健委“早发现、早干预”的出发点也得到专家肯定。惟《方案》只是给出了一个大方向,具体如何落实仍面临不少难题。

中国儿童中心的报告指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图为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小朋友在图书馆内阅读。(中新社)

报告指3千万内地青少年饱受心理问题困扰

根据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有超过3.5亿抑郁症患者,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中国大学生患抑郁症的比例也在逐年走高,世卫在2017年更指出,中国有四分之一的大学生曾感觉抑郁。

中国儿童中心的报告则指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心理问题的困扰,如抑郁、焦虑、强迫、厌学、网络成瘾、自杀自伤等。如果不及时发现并有效干预,许多问题会延续到成年。

相关阅读:辽宁大学生因学业压力在实验室轻生 遗书称来生愿做猫

尽管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走高,有条件去找心理医生辅导的患者比例仍然很低。因为即使意识到自己出了心理问题,患者的“病耻感”却很重。河北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栗克清在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场外公益直播中谈道,如今抑郁症患者的就诊率不到10%。

有抑郁症患者认为,去看精神科医生比去看男科和妇科还令人难以启齿。全因为不敢被亲人发现,不敢被朋友发现,更不敢被社会发现。抑郁症患者明明需要求救,却因对周遭舆论的恐惧而无法说出口,索性隐藏到底,不被另眼相待便好。

“筛查抑郁症学生”显示官方态度转变

实际上,除了部分患者想隐藏自己症状外,官方也一度否认过抑郁症在中国的严重性。“抑郁研究所”创始人任可接受陆媒《虎嗅》采访时曾表示,她的研究所经过一系列调查,发布了《2019中国抑郁症领域白皮书》,指出中国的抑郁症患者人数已达9500万。但这一数据却引来卫健委关注,对方以可能会引起恐慌为由,责令其删走该数据。

及至今年9月,官方的态度发生转变。国家卫健委9月11日公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中,要求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到2022年,学生对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抑郁症就诊率在现有基础上提升50%,治疗率提高30%。

不少评论都指出,卫健委推出抑郁症防治方案的做法,意味在国家层面上对抑郁症群体的承认与接受,也就是被“拿到台面上来”。内地心理学专家亦认同,本著“早发现、早干预”的原则,在学生等重点人群开展抑郁症筛查非常有必要。

卫健委提出,各个高中及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图为5月27日,北京化工大学举行春季学期返校复课实战演练。(中新社)

《方案》执行难点:如何保证测试结果准确?如何保障私隐?

惟《方案》在实际执行层面却存在一定难度。清华大学社会治理与发展研究院培训办公室专项培训师肖斌表示,如果仅依据心理学量表的测试结果,是不能诊断当事人是否为某种精神障碍的。抑郁症的筛查,往往需要由精神科医生和病人一对一进行,有问诊的过程并配合相关量表的测试,才有可能得出相对准确的结果。

除了测试结果所呈现的信息可信度受限外,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则担心量表会否让自己的秘密曝光。卫健委的《方案》中提及,要“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发起了“渡过”亲子共训营的前媒体人张进担心,部分学校或会为“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贴上无形的标签,在集体活动、考试资格、成绩统计等方面将他们打入另册,甚至出现劝退、排除在校园外的极端情况。这除了是极大的不公,也有可能给造成二次伤害。

《方案》在社交网络上也引发大量讨论,有网民也认为,文件出台的初衷是好的,但担心筛查带来歧视、确诊抑郁症后被他人区别对待。有学生更对这种评价体系不屑一顾,“类似的各种心理测评我在学校做过很多次,但每一次我都填得无比健康阳光。难道要我写多次自杀未遂吗?我可以保证不在学校自杀不牵连他人,学校可以保证不逼我转学退学吗?我可以保证不影响身边朋友,他们可以保证不歧视鼓励我吗?”

卫健委的《方案》中提及要“对测评结果异常的学生给予重点关注”,有舆论担心筛查带来歧视。(新华社)

此外,依据《方案》的要求,抑郁症筛查的实施单位是卫生医疗机构,而建立学生健康档案的实施单位是学校。肖斌认为,学校如何获得筛查的信息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这涉及到个人隐私,还存在法律和伦理上的难题,在执行层面难度很大。

其他质疑还包括,普查大学生抑郁率,筛查出来的有问题的学生,学校会如何处理?学校的心理咨询是否足够专业?仅仅普及高校是否足以覆盖青年抑郁症群体?因此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李松蔚指出,仅有高校行动起来远远不够,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松弛多元的社会风气也很重要,“社会应该给大学生松松绑,有的人可以做科学家,但如果大学生毕业后只能做个普通工人也很好,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