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多款“航天重器”亮相工博会 天问一号探测器模型成明星展品

撰文: 苏子牧
出版:更新:

第二十二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简称工博会)于9月15日至19日在上海举行。在本届工博会上,“中国牌”航天制造受到高度关注。

据中国新闻网9月16日报道,在本届工博会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展区,凭借探测火星的知名度,天问一号探测器模型成为展区里的“明星展品”。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于今年7月23日在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的托举下成功发射并进入地火转移轨道。截至9月16日0时,探测器的地火旅途已经持续了55天。

在经历了发射、地月合影、第一次轨道修正后,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当前正以每天约40万公里的速度远离地球。截至9月15日0时,天问一号已距地球1,672万公里。

报道称,一个多月前,中国火星自主探测任务传来一张地月合影,这张照片背后的“摄影师”正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光学导航敏感器。

在工博会现场发现,光学导航敏感器“长相”像是一个黄铜色的长筒照相机。据称,此次参展工博会的产品,是正在太空翱翔的光学导航敏感器的“孪生”工程件,这是该产品在公众场合的首次亮相。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控制所光学导航专家郑循江介绍,光学导航敏感器的功能不仅是拍照,它的主要功能是天问一号的“眼睛”,天问一号正是通过它看着火星并自主飞向火星。

天问一号利用光学导航敏感器“回望”地球,拍摄到清晰的地月黑白合影,显示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

除此之外,本届工博会的中国科学院北斗卫星展区,还以图文、模型等方式展示了这些年北斗卫星的建设历程。展品之一就是:2015年3月中国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首发星的1比4缩比模型。

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导航卫星研究所所长沈苑介绍,之所以展出这颗卫星,是因为它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这颗卫星标志着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从北斗二号走向北斗三号,也就是从区域运行走向全球拓展。”

1994年,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启动建设。20多年间,中国组织了44次北斗发射任务,先后将4颗北斗一号试验卫星、55颗北斗二号和北斗三号组网卫星送入预定轨道。今年,北斗三号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入网工作。

在本届工博会上,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的“北斗三号中科院导航卫星”还获得了“特别大奖”,该卫星攻克相控阵星间链路等50余项关键技术,核心器部件自主可控,助力中国北斗系统提前完成全球组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