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兰内地上画票房欠佳口碑差 《环时》指其失败因误解中国文化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迪士尼耗资2亿美元拍摄的电影《花木兰》(Mulan)受疫情拖累延期上画,并先后卷入香港和新疆议题的风波,引发#boycottMulan行动。
《花木兰》周五(11日)在内地上画,首日票房只有5378万元(人民币,下同),未如理想;口碑也意外地差,在内地影视评论网站“豆瓣网”仅得4.8分。中国官媒《环球时报》英文版Global Times指出,《花木兰》在中国遇挫,是其艺术水平低劣和误解中国文化所致。

截至9月12日晚上8时左右,《花木兰》在豆瓣网上只有4.8分。

《环时》引述“猫眼”实时票房的数据指,《花木兰》总票房预测可达到 2.91亿元人民币,同期上映的荷里活大片《天能》(TENET)则可达 4.06亿元人民币。而国产电影《八佰》预期的票房收入更有机会高达29亿元。

此外,接受网民打分的影视评论网站“豆瓣网”上,满分10分的情况下,《花木兰》只有4.8分,而《天能》和《八佰》分别有 7.8 分和7.7分。

图辑|《花木兰》电影剧照(按图放大):

+16

报道指出,虽然《花木兰》的主演中有多个华人面孔,却因为自以为是而未能与中国观众产生共鸣。报道又引述北京电影学院教授、电影评论家Shi Wenxue的评论称,《花木兰》中国票房欠佳全因电影未能准确讲述中国故事。

这位评论家认为,《花木兰》只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元素及象征混合体,电影将中国历史故事与西方童话融合,却未能认真研究东方元素及故事,导致电影出现许多愚蠢错误。“例如花木兰身处的时代应是北魏,电影却显示她居住在宋朝发明的土楼;电影中出现的“太极拳”,则是元朝才创立的。”

此外,中国影评人云飞扬在报道中称,与其说《花木兰》是中国故事,不如称它为迪士尼公主的故事,就像《冰雪奇缘》(Frozen)一样。中国网民则不认同电影传达的价值观,指这个中国传统故事含有爱国主义情怀,惟电影中却被简单诠释为士兵保护国王。

《花木兰》在电影片尾感谢了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委员会等多个中国政府部门。(中央社)

据此前报道,《花木兰》电影有多个场景在新疆拍摄,制作方在片尾感谢名单中,写出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委员会、吐鲁番市公安局等多个中国政府部门。部分网民就此批评迪士尼是为“迫害新疆维吾尔人权的帮凶”。

前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总领事林杰伟(Jim Mullinax)的妻子、台湾美食作家庄祖宜,日前也在Facebook发文分享外媒报道,《花木兰》会引发抵制,除了因为女主角刘亦菲撑警外,迪士尼还在片尾感谢新疆政府等“迫害人权”的单位。庄祖宜随后也遭到大陆网民攻击。

刘亦菲去年在微博转发“撑警言论”。(微博:@刘亦菲)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日前表示,片方感谢新疆方面为他们拍摄提供便利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他还赞扬刘亦菲此前的撑警言论是“好样的”。

《环球时报》则称,电影在片尾鸣谢新疆政府以及刘亦菲撑警言论被西方政客抹黑攻击,并不是电影失败的原因,因为中国观众不在乎西方的批评。专家指出,《花木兰》遇冷,与其低劣的艺术水平以及误解中国文化有关,这才是令市场失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