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00后”较“90后”少4700万人 专家:2027年前人口或负增长
内地自2011年起逐步实施放宽生育的“二胎政策”以来,出生人口虽有回升,却未达预期。
陆媒近日梳理历年来出生人口数据发现,“80后”(1980年代出生)、“90后”、“00后”和“10后”人数分别为2.22亿、2.11亿、1.63亿和1.63亿。
换言之,内地从“90后”这一代开始,新生儿已连续3个年代呈下降趋势,“90后”比“80后”少1172万,“00后”又比“90后”少4700多万,“10后”比“00后”也少了24万。
人口学者、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黄文政表示,按照现有生育水平,新生儿下降趋势难以扭转,而且会下降得更明显,2020年代出生的“20后”还会比“10后”减少3到4成。“现在来看,如果生育政策不调整的话,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可能会早于2027年到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则推算,预计到2027年前,中国人口就会呈现负增长。
新生儿锐减在入学人数上也可以直观体现,教育部数据显示,内地普通小学数量从1990年的76.6万间,下降到2019年的16.01万间,减少近8成。小学在校生人数也在同一时期缩减1680万。
中国的生育率(育龄期妇女平均生育子女数)从1970年代之前的6左右,降至1990年的2左右,再降至现今的1.5左右,不仅低于全球平均的2.47,还低于高收入经济体的1.67。而要达到世代更替生育水平,生育率需要达到2.1。与此同时,适龄生育女性规模也正在缩减。2016至2019年,15至49岁育龄妇女数量同比分别减少491万、398万、715万、502万。
民众不再视生育为必需
对于影响生育率的因素,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远研究发现,在1980年代表现为受政策因素影响为主,在1990年代表现为一半受政策因素影响、一半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率下降主要受到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内地的恒大研究院近日亦发布报告指出,“生得起、养不起”,教育医疗等直接成本、养老负担、机会成本高等因素,抑制了年轻人的生育意愿。
内地新婚夫妇价值观丕变,崇尚晚婚晚育甚至不生育者愈来愈多,不少地方政府想方设法应对。6月3日,人口大省河南修改计划生育条例,提倡一对夫妻(含再婚夫妻)生育两个子女;6月9日,宁夏也在修改的计生条例中删除了公职人员“超生即开除”的规定;6月28日,《苏州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规定男职工也可申请育婴假。此外,今年以来,北京调整了生育医疗费用待遇,广东要求全面落实产假,贵州则提出不得因女职工怀孕生育等予以辞退等。
挽救生育率效果不尽人意
不过,挽救生育率的措施却并未能有效改善人口危机。内地官方继2013年11月实施单独二孩政策(按:父母当中至少有一人是独生子女才可生育二胎),2016年实施全面二孩政策后,出生人口却不及预期。据教育部统计,2017年进入幼儿园的首批单独二孩儿童较2016年增加了15.87万人,但2018年入园儿童人数却同比减少74万人,2019年入园儿童人数再减175万人。
全面二孩政策也不例外。施行首年,出生人口反弹到1786万,但从2017年开始3连降,2019年出生人口已降至1465万,是内地出生人口自1962以来首次跌破1500万大关。黄文政说,虽然“10后”看起来仅仅比“00后”少了24万,是因为有处于第三波婴儿潮期间出生的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女性作支撑。
专家:生育补贴成本巨效果低 不建议实施
目前各国通行的鼓励生育政策可划分为3类,即财政支持(即对有孩子的家庭发放现金、食品券,或减免税收)、日托和教育支持(即教育补贴)、怀孕和生产期福利(如有薪产假)。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王辉等人指出,补贴的效果在经济意义上不显著,平均消耗1成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补贴,才能使每个家庭多生育1个孩子,成本很高。
陆杰华表示,要改善生育率,需要从根本上统筹生育政策。黄文政则建议,政府首先解决0至3岁婴幼儿照护、3至6岁托管教育成本高昂的问题,如此才能有效地鼓励并提高生育率。同时,性别不平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陆杰华强调,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很多企业都对招聘女职工态度消极,需要从制度层面强化妇女权益保障。
(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