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莹官媒刊文:“西强我弱”舆论格局未打破,要主动回应国际关切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外交部前副部长、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今日(2日)在官媒《人民日报》发文,表示中国要掌握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方法,积极争取国际话语权,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认同,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文章题为“在讲好中国故事中提升话语权”,指出中国要及时总结经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和时代发展特点,不断加强话语能力建设,探索更加符合国情、体现世情的方法,使中国对外传播更具针对性、时效性,增强感召力、穿透力,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文章称,中国要积极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让当代中国形像在世界上更加靓丽。比如,当前中国要主动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就要运用多种形式在国际舆论场及时发声,讲好中国抗击疫情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疫情防控的积极作为和进展成效,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文章指,总体上看,“西强我弱”的舆论格局还没有完全打破,中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仍有待提高。同时,中国对已经拥有的话语权运用还不够充分。应当看到,国际舆论场是非常多元和多视角的,不同背景的受众接纳来自不同渠道的信息,仅仅靠官方、外交传播不足以通达所有场合,需要更多人到国际上参与表达。
文章又指,一个成功的国际话语主体既善于用自己的咪高峰说话,又善于用别人的咪高峰说话。也就是说,要获得话语主动权,更多时候需要积极参加讨论、主动传播思想,通过言语的穿透力、观念的渗透力、事实的说服力,争取受众的理解、尊重、认同。
文章称,中国需要向国际社会展示更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更有说服力地阐释中国的意图和目标,把叙事重点更多放到展现中国与各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和行动上去。
文章又指,一国的国际形像是立体和多维的,要鼓励各行各业和各个社会群体广泛参与到对外传播中去。积极构建大外宣格局,充分发挥不同主体的作用,形成官方和民间相结合、中央和地方相结合、外宣部门和实际工作部门相结合、机构和个人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元化、立体式对外传播体系。
文章指,要增强亲和力。中国的故事很多是讲给外国民众听的,因此故事中也可以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可以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和话语表达,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把中国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努力增强文化传播亲和力。可以从中国老百姓身边的小事出发,用国外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真实生动的“中国生活”,让他们从中了解中国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