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观察】为何有人如此坚持“中国病毒”?

撰文: 郭雪筠
出版:更新:

不久前,被中国舆论视为“对中国不友好”的《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发表了一篇文章“Call It 'Coronavirus'”,《请叫它“新冠肺炎病毒”》,署名是纽约时报的编辑群,这已表明了该报的价值观──应该承认,就算有时欧美对中国的认知“双标”或刻板印象,但当涉及种族主义时,他们依然会跳出来反驳。

《纽约时报》一文提到,就算病毒神秘未知,但不需要歇斯底里与仇恨应对,更不应该仇视亚洲人或华人。此文并非“为中国说话”,而是当种族主义兴起时,违背许多欧美人士(特别是自由派、知识分子等)崇信的“西方价值”。

《纽约时报》刊登的编辑部文章:“Call It 'Coronavirus'”。

这可以说是信仰,也可以说是怕落人口实,但至少这样的“政治正确”此时可以为疫情画上一条“勿污名化特定群体”之底线。

特朗普(Donald Trump)也改口了,表示不在病毒称呼上小题大作,这与美国主流政治正确想维持“种族平等”之道德底线相关──“中国病毒”一词在美国没有得到预想之中的“收益”。而美国去除那些脱口秀日日吐槽的少数右翼媒体之外,也少有媒体将病毒冠上武汉、中国。

然而,讽刺的是,自诩“崇尚欧美民主、自由”之部分海外人士、以及港台媒体和社会,“中国病毒”一词,仍然获得支持。

特朗普“中国病毒”一词可能没有获得想象中的“好收益”。(AP)

为何部分海外人士或港台媒体,在特朗普都已经改口、西方媒体痛批之后,仍口称“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武汉肺炎”?这主要有三个原因。

其一,在日常生活中习惯说“武汉肺炎”或“武汉肺炎病毒”者多有,这是习惯,这主要体现在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上。

因此才有香港和台湾的学者、官员说,“武汉肺炎”是为了倡导时民众知道、因为民众已经熟悉这种说法了,是口头习惯、并非歧视。但须强调,民众日常交流与媒体、官方倡导仍是两回事。民众的“习惯”也不是不能改变,官员、学者此话是否真客观,众人各有意见。

其二,西方白人对于种族主义有“原罪”,但若同为华人或黄种人,更能合理化这些措辞。台湾媒体近期多有诡辩,质疑为何不能称“武汉肺炎”,却能说“日本脑炎”、“香港脚(足癣)”?但德国麻疹、日本脑炎,这些已经说了太久、其由来民众一般不明白,更不会有人因为“日本脑炎”而去排挤日本人,这与现在新冠肺炎的情况不相同。WHO规定“命名时不会特定指向某个地理位置、任何动物、人类个体或群体”是在2015年时确立的。

广州白云机场,入境旅客接受检查。(中新社)

过去可以、现在为什么不行”,这种理由难以合理化,社会环境本就是不断变动。

其三,借此表达政治立场,港台媒体及部分海外媒体多属此例。在台湾,有对中共打压台湾之不满,更希望借此在“国际社会多奉行一中原则”的情况下凸显自身与“中国”截然不同,甚至将疫情操作为“抗中保台”之延续。在香港情况也类似,因为情绪上“厌中”而刻意为之。

所以台湾官方在三月中表示,将与美方共同对抗“源自中国武汉的新冠肺炎病毒”──这话人们看到的主要会是“美台共同对抗中国”,疫情与政治就此揉合。

还有一种不小的舆论,认为称呼“中国病毒”有理,因为前期中共瞒报、而后引起大规模感染,如今中国抵触“中国病毒”一词是因想甩锅,“不能让中共/中国甩锅”──这种声音是看似正义、实则幼稚的撒泼打滚。许多西方媒体就算不称“武汉病毒”,但也不断批评中共之作为,两者并不抵触。

从整体来看,此次疫情前期中共官僚体系轻忽、遮掩为真,而后有效防疫、控制扩散也是真实,体制之利弊众人皆明白。“中国病毒”理应反对,是因人类在经历惨痛代价之后,好不容易走到今日,这已不应是一个能随意把整个族群污名化的时代。

有理说理,政府作恶则批,勿上纲上线,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