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从身陷旋涡到领导G20 中国为何能夺取主动
3月26日晚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特别峰会。这是疫情爆发以来,习近平出席的首场重大多边活动。会议上,习近平称“病毒无国界,疫情是我们的共同敌人。各国必须携手拉起最严密的联防联控网络。中方已经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习还呼吁G20成员采取共同举措,减免关税、取消壁垒、畅通贸易,发出有力信号,提振世界经济复苏士气。
其实在官方宣布习近平将出席这场G20特别峰会的当天(3月25日),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马朝旭对媒体的讲话就已经是中方立场的预热——呼吁团结、沟通与合作。与此同时,在这场疫情的全球防控过程中,中国也在努力展现自己的大国担当形象。
从1月23日宣布对重灾区兼疫情发源地武汉“封城”到3月23中国政府宣布“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中国已经摆脱了前期疫情在本土爆发期间的各种被动局面,从被围观和批评的状态,扭转为控制本土疫情后积极展开对他国展开援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罗照辉3月26日白天在一场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中国政府已对83个国家以及世卫组织、非盟等国际组织提供紧急援助,包括检测试剂、口罩等医疗物资。中国为何可以实现这种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中国本土疫情的有效控制
如前文就已经提及的,中国从1月23宣布对重灾区兼疫情发源地武汉“封城”。当时没有人可以预测到这场新型冠状病毒带来的疫情将会什么时候结束。事实上,因为前期对于疫情的判断和预测一直和2003年爆发的另一种冠状病毒造成的肺炎疫情SARS对标,曾导致2019年底爆发至今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速度和严重程度一度被低估。所以无论是身在中国的民众,还是中国境外的观察者都发现,从中央到地方,中国政府对这场疫情的管控措施和武汉当地的医疗救治援助有一个不断加码的过程。
期间,因为疫情爆发速度太快,加之武汉甚至湖北其他地方政府部分官员的无为和无能,前期疫情防控意识不足,出现如医疗人手不够、防疫物资不足以及物资调控混乱等诸多疏漏,让外界对中国政府的批评之声四起。而随着对人口流动管控措施的日趋严厉,“涉嫌侵犯人权”的声调也在西方媒体上出现。
疫情大考之下,中共体制以及官员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当然需要反思。不过终究,中国中央政府出手——中共总书记习近平“亲自指挥、亲自部署”,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担任中央疫情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用军机运送医疗物质并由军方全权接手十天左右快速建立起两座专门医院——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统筹安排19省对口支援湖北除武汉市外的16个市州及县级市……一直倍受西方抵触与批评的举国体制,在这次中国疫情的的防控过程中,展现出了令人吃惊的效率和力量,实现了在中南海呼吁的疫情防控“全国一盘棋”。
当中国政府3月23日宣布“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的时候,中国政府领导全社会经过两个月的全力抵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在中国从单日最高新增5093例确诊病例,到基本以境外输入为主、本土新增基本停止,也让中国从疫情快速爆发导致的自顾不暇中解脱出来,可以行有余力去帮助疫情后发国家。
中国经济实力猛增之后的支撑
在控制住本土疫情扩散态势之后,中国的对外援助引发诸多关注和分析。中国的援助对象除了伊朗和伊拉克和巴基斯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甚至包括意大利这样的发达国家。2018年,权威医学期刊《刺针》曾发表过一篇报告,从方方面面对全球195个国家和地区的医疗水平进行打分。意大利排名第9,中国排名48。中国为何能快速控制好自己本土的疫情,并有余力展开外援,甚至是意大利这样很多人均指标远高于自己的发达国家?
中国从2011年开始位居世界GDP排名第二的经济总量不必多说,中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完整性以及中国政府对本国企业和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均是主要原因。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前,中国生产的口罩就占全球产量的一半,日产2,000万多个口罩,结果到今年2月底中国的口罩生产能力就提升至日产1.16亿。期间,在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不仅原有的口罩制造厂商生产线全开,一些汽车、家电甚至军工企业紧急转产,跨界生产口罩、防护服等紧缺物资。除了知名的比亚迪、富士康、OPPO、格力、美的等购买生产线生产口罩外,其他大量中小企业同样迅速投入生产口罩,至今中国已有超过2,500家企业开始生产口罩。
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中国的口罩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除了企业相应政府号召大举投资购买生产线之外,还与中国拥有完备的产业链,从棉纱、布料到口罩生产企业早已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优势有关——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最完整和最全面的产业链优势的国家,没有之一。各个行业上中下游和上游产业的聚合优势将中国打造成了世界制造的中心,成就了“中国制造”。否则仅仅是购买口罩生产线而没有产业链的支持也很难迅速提升数倍的口罩生产能力。
在产业层次上,中国当前国有企业主要处于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它们往往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资金密集性、技术密集性明显,掌握着经济命脉;而民营企业则往往分布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加工类产业,其资源加工性、劳动密集性明显。因此民营企业在价值链上与国有企业并不处于同一层面的竞争环节。中美贸易战爆发两年来,中国少数企业受中美经贸摩擦的影响外迁,但规模不大。所以,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因为恐慌抢购导致中国经历短暂的口罩短缺,以至于政府不得不对出手管控以保证医用物资的供应后,中国口罩等医疗用品的产量快速达到本国市场需求且转而面向全球供应。
也是中国多年战略准备的结果
“中国试图改变专制的疫情孵化器形象,换以在危急关头担负责任的世界强国形象。”近期中国的对外援助已经引起世界多家主流媒体的关注。中国今年之所以能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能越过美国,更主动展现自己的承担责任和有所作为。其实也是中国多年战略准备的结果。
经济上的准备和积累,自然不是一届领导人所能完成,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至2019年,中国GDP从367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990865亿元,增长近270倍。而政治上的准备,同样长久。
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的对外交往,逐渐从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以及其继任者们的“闷身发大财”“发展经济不折腾”开始改变。
2013年9月,习近平到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年10月于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把“一带一路”升级为中国国家战略。2015年9月,习近平在联合国大会上首次向世界释放了中国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政治设想。在随后的几年中,该设想不断完善,两年之后的2017年1月他在日内瓦万国宫所做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正式宣告习近平外交理念的初步成型。
在这之后三年中,中共中央政治局两次就全球治理问题进行集体学习,习近平在联合国、G20集团、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亚太经合组织等重要多边场合多次阐释中国关于全球治理的理念和主张。即使在被视为主要聚焦中国内政事务的中共十九大报告中,都出现了“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的表述,并给出中国要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习近平在国际治理体系上,如此费劲心思笔墨,是他将其视为中国“民族复兴”的重要一环。无人可以否认,习要重拾这个东方古老帝国威严的雄心。这种雄心体现在其提出的“一带一路”跨国经济带项目,体现在将中国外交策略由“韬光养晦”调整到“积极有为”,体现在“一代人有一代人历史使命”的表述中。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在他的名著《大外交》一书中曾指出,世界每隔百年会出现一个新的全球大国。负责中国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团队在2013年年初出版的这本《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认为,全球经济危机具有强烈的再分配效应,它将导致大国实力的转移和国际经济秩序的重大变化。“基辛格定律”可能被再次验证。
1929年大萧条后世界经济重心由欧洲转向美洲,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美元占据支配地位,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诞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全球发展的重心则向亚太地区转移,二十国集团(G20)平台产生,世界实力对比正在急剧变动,国际经济秩序正在发生变化。
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仅已经给各国航空和旅游业带来沉重打击,也让全球金融市场遭遇罕见恐慌。随着疫情出人意料地猛烈爆发,人们越来越担心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危害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重。此次的G20峰会就是在此背景下召开。
作为全世界共同的敌人,新冠病毒肺炎疫情虽然让中美矛盾似乎有加剧之势,但是从中国和意大利和伊朗等多个欧亚国家的疫情防控合作态势来看,疫情或将促进中国改善和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促进“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实,为后疫情时代的外交和经济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而这正是中国跟进一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获取更多话语权的良好机会。中共显然不会放过这个从危险中显露出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