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中南海智囊:疫情若延到三月后,经济会“伤筋动骨”
新冠肺炎(NCP)疫情持续,对经济活动产生较大影响。
2月15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经济学家刘世锦在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博智宏观论坛线上专题研讨会上谈及这一问题。刘世锦认为,疫情如果延伸到三月份后,影响到就是长期生产力。
刘世说,如果疫情控制在一月份,影响的主要是消费,重点是餐饮、住宿、娱乐、旅游、交运等服务业;如果控制在二月份,影响就要扩大到生产,涉及到工业、建筑业、农业;如果延伸到三月份后,影响到就是长期生产力,很多企业执行不了合约,发不出工资,现金流撑不住,就要关门破产,此时就是伤筋动骨。
因此,疫情防控关键是要控制疫情时间长度,不能使一个意外短期冲击,变成中期甚至长期冲击。而从近期疫情走势和有关专家研判看,可以提出一个目标,就是争取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
刘世锦还强调,基本控住不是说疫情结束,疫情结束还需要一段时间,而是说疫情扩张势头得到抑制,进入稳定回落,疫情走势的大致轮廓比较清楚。他表示,近日确诊和疑似病例增量已经出现拐点,稳住态势,争取存量拐点的出现,如果这个目标能够实现,疫情主要是对消费和生产的短期冲击,国民经济全局还不至于伤筋动骨。
刘世锦又表示,实现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目标并不容易,还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主要是随着节后返程复工,疫情会不会反弹,目前各地都面临两难选择: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复产,两手都要抓、都要硬,道理好说,落到实处很难。
刘世锦说,不能搞一刀切,要从实际出发,各地情况不同,政策不同,但政策效果可有相同的衡量尺度:这就是在疫情可控前提下恢复生产、恢复经济。他称,防控过度,挤压经济增长空间;疫情反弹,对经济冲击更大,这个度的把握反映的就是治理水平,能否实现二月底基本控住疫情的目标,治理水平是一个重要变量。
对于中国是否要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刘世锦认为,要避免宏观政策上借机过量放水,如果疫情能在二月控制住,那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措施主要限定在“精准救助型”范围,宏观经济政策总体上应保持连续性、稳定性,保持应有的战略定力。
刘世锦还表示,应借此次疫情把重点转到实质性深化结构性改革,包括堵住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漏洞;推出振奋精神、释放增长潜能的改革举措;短期救助中小企业政策改为长期政策;鼓励催生新模式新业态;疫情冲击全球产业链,应算一次压力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