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科技部:血浆治疗重症患者明显有效 无明显不良反应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今日(15日)下午3时召开,介绍药物研发和科研攻关最新进展情况。

与会嘉宾包括: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主持人是国家卫健委发言人米锋,台下嘉宾则包括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中科院微生物研究员严景华。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李涛。(01直播)

李涛介绍健康知识。针对口罩选用问题,他表示,要根据呼吸防护用品的类型以及工作场所危害的类别来回答。首先,只有粉尘、烟雾等颗粒物形式存在的工作场所,可以佩戴防颗粒物的口罩,也可以佩戴半面的或者全面的面罩,这个面罩要配有防颗粒物滤棉的空间,这种情况下是具有防病毒作用的,因为从颗粒物的过滤效率以及密合性来讲是非常好的,要优于医用防护口罩。

如果工作场所只存在有毒有害气体或者是蒸汽,这时候佩戴防毒口罩,防毒口罩可能会有半面的或者全面的面罩。这时候要佩戴一个适宜的滤毒盒或者滤毒罐,可以防有毒有害的气体,可以防蒸汽,但是滤毒罐不具有防病毒作用。疫情期间,对于这样的工作场所应该在滤毒罐上加一层防颗粒物滤棉,这样也可以防病毒。如果一个工作所既有粉尘又有毒物,我们一般佩戴可更换的半面罩或者全面罩,需要配一个尘毒组合的过滤元件,这个也具有阻挡病毒的作用。

现场记者提问。(01直播)

周琪表示,动物试验是药物进行临床前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目前为止针对冠状病毒的动物模型最有效的依然可能是灵长类动物,比如猕猴。所以在前期动物模型的造模和动物评价上,在灵长类动物里已经看到和人相似的症状,包括病毒的载量的变化,包括肺部的电脑断层影像的检验,所以这批模型已经通过验证,即将投入到药物的筛选和功能评价上。同时在其他类型动物的开发上,多间研究机构依然在努力,希望能够快速地拿出针对于冠状病毒有效的,能够从事药物和治疗手段研发的动物模型。

今天应对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都期待一个新药的出现,但新药的出现是有客观限制的,也有它的时间要求,也有关键流程和步骤。科学的事情是含糊不得的,科学不能降低标准,一定还要按照科学的药物研发流程把它做完。现在比较难的问题是,当确定哪些可能有效的老药来拓展适应症的时候,当找到潜在的化合物完成细胞水准评价走向动物模型评价的时候,当对一些已经看起来部份有效的、针对临床可能起到积极作用的药物的时候,亟待一个更加科学的判断,以更加忘我的精神让这些药物、让这些治疗手段尽快通过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

记者会现场。(01直播)

科技部:血浆治疗重症患者明显有效 无明显不良反应

张新民表示,针对重症患者的有效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一个关键途径。科研攻关组组织了针对重症治疗的新技术和新产品研究,从目前来看部分产品和技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一是采集治愈患者恢复期血浆,用于重症患者治疗。处于恢复期患者的血浆中存在大量的保护性抗体,可以用于对重症患者的治疗。截至目前,在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共对11位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各项检测指标全面向好,没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第二个方面是开展干细胞技术在重症救治方面的临床研究。干细胞治疗能够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通过改善微环境促进内源性修复,可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缓解呼吸窘迫症状。经过严格的临床前安全性、有效性评价,以及严格的品质检定,干细胞产品在遵照当前干细胞临床应用规范和药品临床试验规定的前提下对若干重症患者进行了治疗,也初步显示安全有效。

下一步将积极支援科学家的研究,以期尽快取得阶段性进展,为临床患者特别是重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吴远彬。(01直播)

吴远彬表示,病毒溯源对揭示病毒来源及其进化规律,对于消除疫情源头,防止疫情扩散都非常重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检测了585份华南海鲜市场及武汉多家生鲜市场环境标本及动物标本,其中33份新冠病毒阳性,其中31份来自经营野生动物的西区,通过这样集中的数据提示此次疫情可能与野生动物交易有关。比如,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的团队检测了4800余份近年来收集的猪、禽、犬、猫等动物样品,均为阴性,通过这样的结果可以初步排除新型冠状病毒来源于家禽家畜。这之前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通过对新冠病毒基因组序列的比对,也显示出蝙蝠最有可能是新冠病毒的天然宿主。

关于病毒传播路径,通过研究,新冠病毒主要传播路径是呼吸道传播和接触传播。近期大家关注到钟南山院士和李兰娟院士团队分别从新冠肺炎患者粪便当中检测并分离出新冠病毒,尽管如此,尚无证据表明可通过粪口途径及气溶胶(气雾)传播,针对一些新的传播路径,这方面正组织病毒学及流行病学专家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员严景华。(01直播)

中科院专家:冠状病毒疫苗全球从未上市 疫苗安全是重中之重

严景华表示,疫苗研发有很多策略,各种疫苗有各自的特点、优点和缺点,它们都是相辅相成的。重组蛋白疫苗是把一个病原体最有效的抗原成份基因拿出来,进行体外重组,表达蛋白,然后制成疫苗。这种疫苗不需要场所,比如病毒特征的灭活苗需要一个相应生物安全等级的场所。目前这个疫苗进展非常顺利,我们团队这两年做MERS疫苗,在疫苗设计过程中我们取得了一些好的结果。新冠病毒来了以后,我们很快把这个策略和方法用在新冠病毒疫苗的设计,目前我们已经设计完成了这个疫苗,现在已经在动物体内进行测试,看看免疫效果,还要进行安全性评价。现在正在做的工作还有生产工艺研发的过程。

冠状病毒疫苗在全世界还没有一个上市的疫苗,也就是说缺乏经验,也缺乏疫苗的风险评估,所以新冠疫苗对科研人员是一个挑战,要充分证明风险和收益,因为疫苗是用在健康人身上的,必须安全有效,所以安全是重中之重,希望在各方面支援下尽快上市,但是要保证安全。

记者会现场。(01直播)

科技部:部份疫苗品种已进入动物试验阶段

张新民表示,疫苗对保障人民健康、减少疫情给经济社会带来的重大损失具有重要的关键作用。由于新冠病毒是一个新病原体,疫苗研发难度比较大、周期比较长。为确保尽早研发成功,在科研攻关应急项目中我们并行安排了多条技术路线,包括灭活疫苗、mRNA疫苗、重组蛋白疫苗、病毒载体疫苗、DNA疫苗等并行推进,切实保障成功率。

当前部份疫苗品种已经进入动物试验阶段。疫苗作为一种应用于健康人的特殊产品,对其安全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疫苗研发必须遵循科学规律以及严格的管理规范,需要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时间来开发出安全、有效的疫苗产品。从目前来看,国家各研究团队的研发进度与国际进展基本保持同步。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01直播)

针对“炎症风暴”,周琪表示,最近关于肺炎患者的治疗,有很多不同的策略,针对于轻症、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治疗是有不同策略的。“炎症风暴”是轻症向重症和危重症转换的一个重要节点,同时也是现在重症和危重症死亡的一个原因。“炎症风暴”实际是一个细胞因子的过度反应,主要是人的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的病毒和感染的诱因,包括一些药物,机体的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它无分敌我的时候,过度反应造成了对自身的伤害。

现在治疗中,尤其对于危重症患者如何抑制炎症因子、细胞因子风暴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近期针对这个问题科学院和科技部布局了几个项目,这些项目有几个不同的路径。一个是如何让机体不识别或者阻断炎症风暴因子的发生,另外如何从免疫调控和炎症的压制角度获得一些更新的治疗手段。包括细胞治疗都是按照这个途径和思路安排的一些重要方向的工作。

在阻断的角度来讲,也在筛选一些老药抑制炎症因子风暴出现,其中包括已经证明比如在风湿病领域有效的药物如何抑制炎症因子发生,其中有一些包括前期经过验证的,对细胞水准有作用的药物已经部份做了临床。中国科学院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已经做了14例的重症和危重症病人,年龄最大82岁,这几例病人的结果看起来都是令人鼓舞的。现在进行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大概有100余位病人入组,其中治疗组94例,对照组94例。如果初期结果证明是有效的,可能会加速推动,对重症患者以关怀同情和人道的角度尽快给予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期针对炎症因子风暴的工作还在不断地开展,相信会有更多的候选药物进入治疗的序列。

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01直播)

科技部:正于武汉进行瑞德西韦临床实验

张新民表示,研发有效的临床救治药物,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是当前应急攻关的重中之重。科研攻关组成立以来,组织全国科研团队,利用电脑模拟筛选、体外酶活性测试等方法对7万多个药品或化合物进行筛选,遴选出5千个可能有效的候选药物,在普通冠状病毒感染的细胞水准上进行初筛,之后选定了100个左右的药物在体内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的活性实验。

在多轮筛选的基础上,科研攻关组聚焦到少数几个药品:磷酸氯喹、伦地西韦、法匹拉韦等一批药物。先后开展临床试验,目前部份药物已经初步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磷酸氯喹是一种上市多年的抗疟药物,体外实验显示对新冠病毒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因为它是一个上市药物,安全性有一定保障,目前正在北京、广东等10余间医院开展临床研究,累计入组患者超过100例。近期,湖南省也将启动磷酸氯喹的多中心临床试验。临床结果初步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肺炎有一定的诊疗效果。

法匹拉韦是治疗流感的境外上市药物,目前在深圳开展临床试验,入组患者达到70例,这里包括对照组,初步显示了较明显的疗效和较低的不良反应。治疗后第3到4天,用药组的病毒核酸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伦地西韦,亦即瑞德西韦,是一种国外公司研制的用于抗伊波拉病毒感染的药物,目前在国外的临床试验还没有全部做完。中国科学家开展了体外实验显示,具有对新冠病毒较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该药在美国也实现了对一位患者的成功治疗。目前,在武汉推动在10余间医疗机构开展临床研究,已入组重症患者168例,轻型、普通型患者17例,期待早日得到临床试验的结果。下一步将依据药物临床试验结果及时将这些成果推荐给临床救治一线。

记者会现场。(01直播)

吴远彬表示,疫情发生以来,科技部及时梳理“新药创制”、“传染病防治”、“生物安全”等科技专项已有的科技成果。1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技攻关组成立,科技部会同国家卫健委等12个部门立即组成工作专班,并成立以钟南山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组织动员全国优势科技力量,主要开展了4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根据应急需求,围绕“可溯、可诊、可治、可防”的防控需求,明确了临床救治方案的优化和药物筛选、检测技术和产品、病毒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疫苗研发、动物模型构建这5个主攻方向。

二是快速部署应急任务,启动了科技攻关应急专项,到目前为止已部署4批共20个应急项目,动员社会和企业力量来参与急需的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中科院紧急启动了新冠肺炎防控项目,20个省市设立了新冠肺炎科技应急专项。

三是建立了协同推进机制。相关部门在血浆采集、干细胞治疗技术备案、检测技术审批、统筹病毒毒株共用利用这些方面积极推进、加快进度,确保应急攻关任务得到快速实施。

四是加强规范管理和服务。出台《关于加强新冠病毒高等级病毒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意见》,要求实验室发挥平台作用,服务科技攻关需求,各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实验室,特别是对病毒的管理,确保生物安全。

在5大主攻方向方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病毒病原和流行病学方面也初步排除新冠肺炎的来源与已知家禽家畜的关系,提出蝙蝠是最有可能携带新冠肺炎病毒的源头。在动物模型方面,已经成功构建新冠肺炎感染的小鼠、猴子等动物模型,为开展药物和疫苗的安全性、有效性评价提供了基础条件。在检测诊断方面,在已有7个诊断检测试剂获批上市的基础上,正在加快推进现场快速检测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在药物研发和临床救治方面,有些药品筛选和治疗方案已取得积极进展,正在推进临床试验,部份临床救治建议已经纳入诊疗方案。在疫苗研发方面,并行开展了灭活疫苗、核酸疫苗、重组疫苗等多条技术路线的研发。

主持人通报最新疫情。(01直播)

主持人通报最新疫情。2月14日0至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641例,新增重症病例849例。新增死亡病例143例,其中湖北139例,河南2例,北京、重庆各1例,新增疑似病例2277例。当日新增治愈出院病例1373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30081人。

截至2月14日24时,据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56873例,其中重症病例11053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8096例,累计死亡病例1523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66492例,现有疑似病例8969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513183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169039人。

2月14日,除湖北外其他省份新增确诊病例221例,连续第11日下降;新增疑似病例1061例,自2月6日起呈波动下降趋势,北京、安徽、福建、广东、浙江和湖南等省份连续6日下降;新增死亡病例4例,重症病例减少25例,现有重症病例数连续5日减少,确诊病例中重症病例占比由2月7日的9.44%降至7.45%。

总体看,湖北以外其他省份疫情出现明显的积极向好变化。当前有关省份要及时根据疫情发展最新形势,组织专家力量分析评估,合理确定应急响应等级,在抓好疫情防控和病例救治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记者会现场。(01直播)

世卫专家将于本周末抵京考察

主持人表示,经中方与世界卫生组织协商,来自世界卫生组织及有关方面的专家将于本周末陆续抵京。此前,中方相关部门同世界卫生组织先遣组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一行进行了深入交流。双方总体上共同商定了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专家考察组的重点领域和活动日程。

联合专家考察组将与联防联控机制相关部门进行深入交流,之后将对3个省市进行考察,了解城乡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访问相关流行病学研究、医疗救治、实验室检测、科学研究等相关机构,并对中国和全球疫情防控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