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核酸检测“假阴性”频现 专家:有多种因素可导致

撰文: 林瑾
出版:更新: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蔓延,近期出现多宗核酸检测“假阴性”的病例,引发关注。内地多位专家表示,这是由多种原因造成,要积极应对。
据中新网周三(12日)报道,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讲席教授程京院士指出,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程京概括称,首先,试剂盒研发需要酶、合成DNA等10几种关键化学原材料,不同企业选择的原材料供货方不同,酶的活性、DNA的纯度就会有差别,这会影响核酸检测试剂检测准确度;其次,取样过程不规范也会影响后续的分离和测定结果,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最后,检测的病毒RNA非常容易受环境影响被降解,使得检测出现“假阴性”,而刚被感染的病人因体内带毒数量有限,也可能出现检测结果为阴性。

核酸检测“假阴性”频现,引发民间忧虑。(资料图片)

程京指出,此外,检测样本必须采取冷链运输,如果在运送过程中样本受损,也会影响检测结果。而且,核酸检测的环境要求很高,一旦实施病毒检测的实验室出现污染,也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阴性”。

报道还称,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副所长黄波教授认为,核酸检测出现“假阴性”问题有4方面原因。

黄波指出,一是咽拭子所取口鼻腔分泌物或痰液只是针对某个特定时间点和某个特定部位,恰好这个时间点这个部位没有携带病毒,咽拭子即检测不到;二是咽拭子包含病毒,但病毒量却太少,达不到核酸检测的灵敏度;三是携带病毒量足够,但由于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或有误;四是携带病毒量足够,操作无误,但检测试剂盒质量不达标。

武汉肺炎疫情持续扩散。(AP)

另外,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孙永昌主任医师表示,目前检测的标本是鼻咽拭子,理论上这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很高,但在临床实际中,会受到疾病本身(发病的不同阶段)、标本的品质、实验室技术等多种因素影响,而导致检测出现“假阴性”。

孙永昌指出,后续应深入分析可能造成核酸检测“假阴性”的原因,通过多次复查、采集标本规范化、采集多种标本(如鼻咽拭子、痰、血液等)、实验室技术优化等多种针对性措施,来提高检测准确率。“当然,及时研发和使用新的检测方法,也会进一步提高病原学诊断水平”。

报道引述病毒检测行业内人士表示,随着行业内对于假阴性问题的关注、及在实践中提升的采样规范,短期内能够提升核酸检测的准确率。

核酸检测容易出现“假阴性”结果,引起民众担忧。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10日在湖北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上表示,湖北省不再强调核酸检测作为唯一标准,出院标准也有所规范。现在第五版诊疗方案把电脑扫描和临床也作为依据,这3个方面结合起来,作为对病人恢复情况的判断。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