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被质疑的武汉病毒研究所是否人工编辑了病毒?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蔓延,位于此次疫情重灾区的中国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以及旗下的P4实验室,成为舆论的暴风眼,一直追踪沙士(SARS)病毒的研究员石正丽及其团队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2003年的沙士疫情之后,中国为了加大对新发传染病病原研究,在武汉病毒研究所成立了生物安全最高等级P4级别的实验室。近来,随着武汉疫情的极速升级,武汉病毒所遭受到连串质疑,包括被疑病毒是从该所泄漏。
针对相关言论,陆媒《南方周末》2月6日刊文称,现在没有证据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为人工编辑病毒,石正丽团队的研究对公共卫生非常有用,外界误解了该项工作。
据陆媒《中国科学报》报道,2003年的沙士(SARS)疫情之后,中国为加大对新发传染病病原的研究,在武汉病毒研究所成立了生物安全最高等级P4级别的实验室。近来,随着武汉疫情的极速升级,武汉病毒所遭受到连串质疑,包括被疑病毒是从该所泄漏。
最新的质疑来自印度。2020年1月31日,生物学在线学术网站《bioRxiv》发表了印度研究人员Prashant Pradhan等人的研究论文。论文指出,他们在当前引起大规模流行病疫情的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突刺糖蛋白中,发现了4个仅存在于该病毒中的独特镶嵌体,其氨基酸残留与爱滋病毒中的氨基酸一致或类似。而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在自然界中偶然出现。
该论文在海内外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并于2月2日正式被撤稿。发表该论文的《bioRxiv》是成立于2013年的生物科学开放获取预印本资料库,也是中国科学家展示学术成果,进行国际交流的一个平台。上传于此的论文暂未经过同行评议。
对此印度研究人员的结论,中国一家生物研究机构的研究员邮件回复称,爱滋病毒和武汉新冠病毒都为自然界存在,她所在研究机构分析了此前发布的中华菊头蝠分离所得相似度最高的病毒序列,其中上述4个镶嵌体有3个都存在,所以不存在人为,而应是天然存在,“如果发生过人工编辑,我们可以检测到人工编辑的证据。在这种情况下,现在根本没有证据表明人工编辑的情况存在。”
2020年1月23日,《bioRxiv》发表了来自石正丽研究团队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称,成功从此次疫情中的一名武汉患者病例样本中分离出武汉2019新型冠状病毒,这为后续病毒致病机理、宿主寻找、疫情控制奠定扎实基础。同时,发现在整个基因组水平上,2019-nCoV与蝙蝠冠状病毒的同源性为96%,这意味着,蝙蝠极有可能是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宿主。
石正丽团队发表于2015年一项研究成果,也成为“攻击”的靶心。2015年,石正丽团队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他们用中华菊头蝠分离出的spike蛋白加小鼠中的沙士病毒骨架,嵌合成了一种新的病毒。该病毒在小鼠体内产生很高的病毒载量与致病的症状。该论文写道:“我们的工作表明,目前在蝙蝠种群中传播的病毒,有重新出现SARS冠状病毒的潜在风险。”
与之相对应,石正丽的学生、同样来自武汉病毒所的研究员周鹏,曾在2018年发现过一种可致猪腹泻的冠状病毒,他在接受采访时解释说:“当然它们还都属于冠状病毒,而且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在同一只菊头蝠中同时携带了SARS样冠状病毒和这次猪病的病毒。而冠状病毒重组很厉害,就像搭积木一样,我的模块放在你那里,你的模块放在我这里,说不定将来重组成什么。”
综合而言,有怀疑者指出,2019-nCoV有可能来自人工编辑,以及武汉病毒所掌握了编辑病毒且编辑出动物传人的病毒的技术。近日,美国《科学》杂志记者Jon Cohen撰文回溯了石正丽的学术研究历史以及2015年的研究成果。2月3日他接受《南方周末》采访称,2019-nCoV为人工编辑的可能性不大。
石正丽2015年的上述研究成果在科学界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当初,美国新泽西州罗格斯大学分子生物学家理查德·埃布赖特(Richard H. Ebright)曾公开表示,并不支持石正丽当年的该项研究。但是,近日他也明确表示,2019-nCoV为人工编辑病毒的猜测非常荒谬。
与此同时,与石正丽有过多年学术合作的美国生态健康联盟主席、生态学家彼得·达萨克(Peter Daszak),于2020年2月4日接受了《南方周末》邮件采访。2013年,石正丽在《自然》杂志发表题为《利用ACE2为受体的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分离鉴定》的论文,彼得·达萨克是该论文的共同作者。这篇论文得出结论,为中华菊头蝠是SASR冠状病毒的自然宿主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并且暗示蝙蝠源的冠状病毒可以不通过中间宿主而直接传播到人。
彼得·达萨克明确表示,印度学者的论文并不可靠。他说,现在没有证据表明2019-nCoV为人工编辑病毒,石正丽团队的研究对公共卫生非常有用,外界误解了该项工作。“研究者们显然是对的,这次暴发表明这项工作预测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