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肺炎】国家卫健委:病毒是否可经粪口传播 还需进一步证实
武汉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持续扩散,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已全部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全球多地也有确诊个案,世界卫生组织(WHO)1月30日宣布,疫情已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PHEIC)。
国家卫健委从1月27日开始,每天举行新闻发布会,通报疫情防控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中外传媒提问。今日(2日)的记者会,介绍疫情防控工作中,公共场所、交通工具以及不同风险人群的健康防护有关情况。
今日的新闻发布会,主持人是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出席的嘉宾包括国家卫健委疾控局副局长王斌,中国疾控中心消毒首席专家、环境所消毒中心主任张流波,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处研究员冯录召。
冯录召表示,针对近日在武汉、深圳甚至在美国的首例病例中,都发现确诊患者的粪便中检测到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现象说明病毒可以在消化道复制并存在,至于是不是通过粪口传播,或者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形成气溶胶的方式再传播,需要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进一步证实这个现象。当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现在的主要途径还是以近距离飞沫传播、间接接触传播为主,但这些现象也提示勤洗手的重要性,尤其是接触了容易污染的物体表面,在饭前、便后要勤洗手,是防护这个病毒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张流波表示,现在疫情确实比较严峻,因为大量的救治防控工作确实需要消耗大量的防护用品,应该努力保证一线医疗卫生人员的安全,想方设法保证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产品的供应,通过防控知识的培训和各项措施的落实来进一步保证一线人员的安全。
冯录召表示,与感染患者或标本,或在实验室和病毒有直接接触的人员,感染风险更高,需要更严格防护。采取分类指导的原则,一是对隔离病区的工作人员或者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以及疑似或者确诊病例的转运人员,建议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一次性手套,还要穿戴医用防护服、防护口罩,或过滤式呼吸器、护目镜等,穿工作鞋或胶靴、防水鞋套等。
二是对在现场开展病例或者密切接触者的流行病学调查人员,因为密切接触者本身还没有出现症状,所以建议穿戴一次性工作帽、工作服,戴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就可以了,但是要和被调查对象保持1米以上安全线的距离。对于疑似或者确诊病例开展调查时要采取更严格的防护,除了穿戴工作服,一次性工作帽、手套各防护服之外,口罩要戴更高级别的,要戴N95、N99或医用防护口罩,另外还需要防护的面屏、护目镜,穿工作鞋,胶靴、防水靴套。
对于疑似或者确诊病例调查时,也可以采取电话或者视频的方式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避免和病例直接接触。对于采集呼吸道标本的采集人员,或者在生物安全实验室开展病毒检测的工作人员,建议穿工作服、工作帽,戴双层的手套,穿一次性防护服,也要戴N95、N99的防护口罩或医用口罩,或者过滤式呼吸器,加上防护面屏、工作鞋、胶靴、防水靴套等等。必要时还要加穿防水围裙或者防水隔离衣,这是根据工作环境的需要。
另外一类人员是对于病例污染的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的人员,建议穿工作服、工作帽、一次性手套,并且要在一次性手套外面加长袖加厚的橡胶手套,双层手套,以及医用的一次性防护服,N95和N99防护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加工作鞋、胶靴、防水鞋套、围裙、防水隔离衣等等。另外,消毒人员要使用动力送风的过滤的呼吸器的时候,要根据消毒剂的种类选配尘毒结合的滤毒盒或者滤毒罐,要做好消毒剂等化学品的防护。
建议火车、飞机设应急区域 安置可疑病人
张流波表示,在飞机、火车方面,乘客因为人员比较密集,面临的风险更大一些。针对公共交通工具面临的感染风险,我们专门起草了《公共交通工具消毒操作技术指南》,这是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专门下发的文件,要求车辆做好物体表面消毒,加强通风换气,设立应急区域,要求工作人员注意个人安全,随时进行手部卫生清洁,加强健康宣教来保证乘客的安全。
建议有关部门错峰出行,降低人口的密度,进一步降低风险。建议乘客在拥挤的地方戴口罩,注意手卫生,同时注意和陌生人保持距离。《指南》中也专门提到,在飞机、火车上最好专门设一个应急区域,比如把后面3排空出来做应急用。如果发现可疑病人,要做的事情应该是听从安排,到隔离区接受隔离排查,这是比较简单的。对于的士、网约车的消毒,这类交通工具的风险比火车、飞机要低一些,乘坐前可以先开门通通风,用消毒纸巾对坐的位置和手碰的位置做消毒,要求司机、乘客都戴好口罩,旅程结束下车后对手部进行卫生清洁。
须留意透过碰触电梯按钮、门把手感染
在干净光滑的表面,微生物是不容易存活的,病毒在一些阴暗、潮湿、比较脏的地方存活的时间更长。电梯按钮、门把手风险较高,并不是因为病毒在上面存活时间长,而是因为这些地方是高频接触的地方,你碰我也碰,因为相互接触,交叉感染的风险就大,所以对应策略就是3条:
一、适当的增加消毒频率,原来每日1次,现在可以每日多次。
二、可以用纸巾或消毒纸巾把它隔开,手不直接去碰它。
三、也可以在碰它以后用手消毒剂来揉搓双手,做好手部卫生清洁。
飞机乘务员等职业存在感染风险
王斌表示,根据目前的认识,这个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还是经呼吸道的飞沫传播,当然接触也可能造成传播。所以针对不同的人群,根据不同生活状态,不同的工作性质,还有居住环境,制定一些不尽相同的防护措施,特别有必要。目前我们把人群分为几类:
一是隔离病区医学观察场所的工作人员。承担疑似和确诊病例的转运、流行病学调查、标本采集、环境清洁消毒工作的人员,他们有机会接触到疑似患者或者是确诊患者,相对来说感染的风险高一些。
二是和人接触比较多的职业,特定人群比如飞机、高铁、公交上的乘务员,的士司机,商场、超市收银员、导购员,交警、地铁、安保人员、记者等,天天要和人打交道,因为和人接触比较频繁,存在感染的风险。
三是由于工作生活的需要必须出行的,特别是需要去到人员比较密集的地方,或者需要乘坐交通工具的人员,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四是普通的居家人员,家里没有病人,也没有居家隔离的人员,他们感染的风险相对来说比较低。还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照顾居家隔离的家人,还有社区工作人员,这些人群也需要关注。
为了做好不同人群的分类指导,针对上面提到的几类人群不同风险的情况,近期我们已经编制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不同风险人群的防护指南》。
要加强工地和宿舍卫生管理
冯录召表示,工作机构要根据各地政府的要求配合疫情防控工作,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机构要制定预案,要建立疫情防控的组织领导体系,并且指定专人负责。农村务工人员在返城之前要先进行体温测量,确认有没有发热,有没有可疑症状,如果没有症状可以正常返城,如果存在可疑症状的,需要等疾病痊愈后再返城。
此外,对于去过武汉这些疫情高发地区,或者近期接触过确诊病例的务工人员,如果还处在医学观察期,要等14天观察期满之后再返城。返城过程中,也要注意作好个人的防护,尤其是乘坐公共交通时,要全程戴口罩,并且讲究手卫生,旅途中也要做好健康监测,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便查询。务工人员返城之后,各个工作机构要对所有人员进行体温测量,看是否有可疑症状,如果有症状要及时隔离并且就医。
在工作场所,各个工作机构也要帮助务工人员理解疫情期间怎么做好个人防护。开工之后每日要对务工人员进行监测,尽量让务工人员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尽量避免接触更多其他的人员。在建筑工地、工厂车间这些人群密集场所,要注意加强通风清洁,建议配备洗手液、手消毒剂等防护用品,如果在通风不良、密闭的车间内工作,上班建议戴口罩。饭堂也是人群密集的场所,建议各个单位可以错峰吃饭,减少人口的密度。
当然,要加强人员的管理,所以每个工作机构要指定专人负责,去观察工人的健康状况,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这些人要进行培训和考核,如果有工人发现可疑症状的话,要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及时治疗。同时,工作机构要加强工地和宿舍卫生管理,倡导工人讲究个人卫生,不要随地吐痰。对宿舍、工地都要加强通风清洁,定期消毒,使用过的口罩都要集中收集并且丢弃。
张流波表示,要让手干净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流动水洗手,二是擦手消毒剂。用流动水洗手可能面临着一些困难,就是刚才记者问到的问题,在外面没有流动水,要洗手就比较难。用流动水来洗手时是有一些比较严格的步骤,要洗手掌、手背、指缝、手指、手指尖、大拇指6个方面,就是所谓的6步洗手法。
当然,如果是外科医生,在手术之前还要洗手腕和肘部,医生是7步洗手法。在外面要洗手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如果是出门在外,就可以用手消毒剂来进行手部卫生清洁。这种手消毒剂也是要把上述6个部位都擦拭到,常用的手消毒剂可能是一些含醇的手消毒剂,因为酒精挥发比较快,杀菌效果比较快,如果有些人对酒精过敏,这时候也可以用无醇的手消毒剂,也是可以的。当然,如果没有手消毒剂,只有一个消毒湿巾,那用消毒湿巾擦一擦也是可以的,消毒湿巾擦的时候,用起来没有涂抹手消毒剂来得方便。
冯录召表示,清洁工、巴士乘务员、的士司机、地铁、机场,包括海关的安检检疫人员、售货员、餐厅服务人员、武警、交警、安保人员、传媒记者和速递员等等,都是日常接触人员比较多,感染风险要比普通人群更大一些,所以要更重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防护工作,要准备好口罩这些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并且做好日常清洁和消毒。
工作期间要注意个人防护,要规范佩戴口罩,口罩在变形、弄湿、弄脏之后会导致防护性能下降,要及时更换。同时要注意手卫生,平常用洗手液或者流水洗手,每天至少两次测量体温,一般情况下不必穿戴防护服或者防护面罩这些防护用品,当然如果出现了可以症状,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肌肉酸痛等等,应该立即停止工作,及时就医,不能带病工作。
张流波表示,关于消毒有两个方面要注意:一是电梯的按钮、门把手、手动的水喉、公用电话,这些地方人员接触比较频繁,接触比较频繁的部位是重点要消毒的地方。对于地面、台面,有条件的可以适当增加清洁和消毒频次,如果以前是每天晚上做一次清洁,现在中午如果有时间再做一次清洁。因为这种办公场所的风险高,所以也要尽量减少集体面对面的讨论,减少集中聚餐,现在的形势比较紧张,可能有些地方存在过度消毒的苗头。
消毒是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传染病流行的一个重要手段,但是消毒一定要有针对性,比如对马路反复喷洒消毒剂,我还听说有的往汽车轱辘上喷洒消毒剂,这种方式意义是不大,或者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不明确。还有一点要注意,这个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为主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时,一定是无人的环境。因为如果是人吸入了消毒剂,或者是往人的身上反复喷洒消毒剂是有潜在风险的,而且这种风险还无法进行定量评估,这是应该尽量避免的。
疫情出现的场所 应停用中央空调
张流波表示,关于中央空调,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中央空调在使用前应该对空调的类别、供风范围、新风的取风口、冷却水池和卫生指标要有了解,要做到心中有数。要结合建筑的特点做综合评估,看看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开。
第二,中央空调有严格的设计规范,按照规范做应该是安全的。
第三,国内绝大部份的公共场所所用的中央空调基本是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的,前面的风机盘管和家里用的分体式空调是一样的,只不过后面加了新风。
加了新风以后,房间相对来说是一个正压的环境,对房间本身来说,和平常是一样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增加新风量来减少室内空气的无序外溢,因为室内是正压的环境,风往走道里面跑,往其他地方跑,这是控制不住的,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一些排风来保证室内空气有序的排放。
当然,场所万一有疫情出现,应该停止使用中央空调系统,还要对整个环境进行消毒处理,经过评价合格以后,再看看中央空调是不是可以打开。
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在进到办公楼之前能够有一个测体温的地方,便于尽早发现发热病人,及时采取相关的措施。
乘搭火车、飞机、长途客运 建议隔位而坐
王斌表示,随着目前假期临近结束,各行各业的人们都陆续要开工。针对这样一个防控形势,我们针对不同场所、不同行业各自的特点以及不同人群,分类制定了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以及不同人群的防护规范和指南。
比如,正常运行的汽车、火车、飞机、轮船这样一些公共交通工具,一是要加强消毒,增加对候车室、卫生间,包括其他公用设施的消毒频次。二是要加强通风。高铁、地铁、飞机这些公共交通工具上环境相对比较封闭,所以要适当增加空调的换风功率,同时还要增加换气的次数。
再比如,如果要乘坐火车、飞机,要尽可能的隔位而坐,或者分散而坐,现在返程还没有迎来高峰,还有条件分散而坐。公交尽可能采用自然通风,但是在北方这样的地方天气比较冷,还需要开空调,这样的公交车就要增加清洗消毒频次。对于长途客运,乘坐长途客运上班者,也是建议隔位而坐,分散去坐,同时建议长途汽车隔两个小时到休息区休息,不仅是休息,主要是要开窗通风,因为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对出租车来说,在每日出车载客之前要做好消毒,所有的交通工具都提倡利用荧幕、广播不断把健康提示、卫生防护的指南讯息传达给乘客人员。
三是要求公共场所,比如宾馆、商场、超市、办公楼这样一些公共场所和工作场所,也要做好室内的清洁和消毒,加强通风换气和垃圾处理。这些场所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做好个人的防护,要按照规范戴好口罩,同时要加强手的清洁,注意手的卫生,另外还要提醒这些工作人员不要带病上岗。去这些公共场所的人,要尽量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部位,减少和他人的接触。如果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尽可能和别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办公楼这样的公共场所,也要加强对来访人员的管理,要做好登记,还要做好体温等健康监测。
主持人表示,遏制传播和加强救治是当前疫情防控的重中之重。2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再次从全国调派专业力量,保障武汉的重症患者医疗救治,其中:中日友好医院、北大一院、北大人民医院、北医三院的救治团队由院领导和重症医学科主任、护士长带队,广州医科大学一附院、浙江大学一附院、中国医学科学院也派出了专家。今天,10省市的1200名重症医学专业的医生和护士也将到达武汉。他们将与前期组派的医务人员一起投入到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中。
主持人通报疫情情况。2月1日0时—24时,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2590例,其中湖北省1921例,新增重症病例315例,其中湖北省268例,新增死亡病例45例,全部为湖北省病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5例,其中湖北省49例,新增疑似病例4562例,其中湖北省2606例。截至2月1日2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累计报告确诊病例14380例,现有重症病例2110例,累计死亡病例304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328例,共有疑似病例19544例。目前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163844人,当日解除医学观察8044人,共有137594人正在接受医学观察。
主持人表示,春节假期马上就要结束,很多人即将开工。如何做好健康防护,不同人群需要哪些注意事项,也是现在普遍关注的问题。为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专家,专门编印了公共场所和不同风险人群卫生防护等工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