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圣诞”“毛诞”两重天 是意识形态作祟更是社会焦虑

撰文: 江流
出版:更新:

2019年12月26日是中共前领导人毛泽东诞辰126周年纪念日,虽然依惯例未逢五逢十中国官方不会举办高级别的大型公开纪念活动,不过民间纪念毛诞的活动依然十分火热。毛诞前一天晚(12月25日),毛泽东家乡湖南湘潭韶山已聚集大批中老年民众祭拜,甚至湘潭的义乌小商品城发起“吃寿面”的活动吸引众多中老年一起庆祝毛诞;而北京毛泽东纪念堂前,来自中国各地的民众则排起长队伍;全国各种社团组织毛泽东诗词朗诵、书画展等活动……

与民间庆祝毛诞日的火热场景相比,在毛泽东诞辰前一天的西方圣诞节(12月25日)在中国则是继续冷清。自2017年末,圣诞节前夕,北京当局禁止中共党员过圣诞节的消息传出后,圣诞节在中国遭遇“政治封杀”。日前,网络上再流出地方政府机构发文抵制圣诞节的文件。有网民直言,中国社会正在形成“恐诞”氛围。毛诞与圣诞,这一热一冷的背后固然有官方传导给社会的压力,但更主要的原因不在文化层面而是经济因素。

在中国,圣诞节只是一种狂欢,更多的是购物节和消费节。看电影、搞促销、大酬宾、大甩卖……确切来说,这是一种商业的狂欢。无论是否有意为之,“中国式圣诞节”都淡化了这个节日的宗教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圣诞节在中国变得越流行,其具有的基督教特性就越少。

确实如此,在中国热衷圣诞活动而不知圣诞来历的人很多,所谓商业式圣诞即是一场商家促销与大众对休闲娱乐追求的一拍即合。这不仅体现在圣诞节,在中国的国庆节甚至传统的中秋节、端午节以及伴随电商兴起的“双十一”“双十二”购物节等等都在被崛起的消费文化所主导。

因此,讨论圣诞节在中国遭遇“冷冻”现象也就不能仅盯着意识形态。如果留意近两年中国的消费趋势也就明白圣诞节在中国的遇冷并不是孤例。2018年7月,中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为8.8%,为2018年以来次低水平,从1月至7月累计增速看,名义与实际增幅分别为9.7%和8.06%,均为近年来的最低,到2019年中国前三季度经济增速创下新低,主要拖累因素分析为在全球需求和中国国内需求疲软。也正因如此,关于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的争论在近两年中国舆论场十分火热。

今年圣诞夜,广州塔(“小蛮腰”)上打出了“圣诞快乐”字样。(微博)

在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下,2019年中国消费市场中较具有标志性的双十一成交额便受到“假数据”的质疑,这大概也体现了中国国内消费信心受影响的案例。因此,圣诞的冷清相当程度上是消费信心不足的体现。

同理,毛诞热表面看来是中国左翼回潮,其影响因素同样是经济下行的压力。在中国的政治光谱中,左翼人士对毛的怀念包括其“均产”“共产”的政治主张,但因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大跃进运动,以及后来的“文革”动乱,中国政治领导人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但在一些左翼人士看来这是对毛路线的“背叛”。而随着中国内外挑战风险显现,外部整体国际经济形势不振,国内承压美国的经贸战与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这种对社会现状的不满情绪会愈发释放出来。这已不是中国政府高层的政治判断,也成为现今中国民众的具体感知。

整体社会政经形势的变化让左翼回潮更为凸显,毛热还仅是在中国的一个显例。2019年英国首相选举,奉马克思主义纲领的工党领袖杰拉米•科尔宾(Jeremy Corbyn)一度成为现任英国首相约翰逊(Boris Johnson)最具威胁的竞争对手,而一直以来被称为“反左大本营”的美国,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之时,自称为“民族社会主义者”的参选人桑德斯(Bernie Sanders)在跟大热政治人物希拉里(Hillary Clinton)对垒时竟也争取一大批跟随者。2019年全球各地爆发的政治运动也都是喊着要“公平”的口号涌向街头。

在一个环球共此凉热的时代,无论是思潮的起伏还是政经的调适,其所带来的影响一定是相通的,因此,中国圣诞毛诞的冷热现象也只是全球经济降温的一个表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