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首阶段协议引舆论热议 美对华评价转变耐人寻味

撰文: 布蓝
出版:更新:

中美两国就中美贸易首阶段协议达成共识,国际舆论高度关注,其中有几个方面耐人寻味。

12月20日,陆媒观察者网站援引分析人士文章指出,中美就首阶段协议达成一直以来,双方舆论都有认为自己“吃亏了”的声音,美国的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Chuck Schumer)等人甚至怒斥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Trump)出卖了美国的利益、向中国“投降”。

美国参议员墨菲(Chris Murphy)在推特(Twitter)上说,正如预测的那样,协议似乎是一场全面投降。贸易战让美国失去了30万个工作岗位,作为交换,在这个“协议”中,中国对结构性改革的承诺几乎为零。他还说,协议是一场灾难。

美国会重量级议员鲁比奥(Marco Rubio)一天前也在推特上说,白宫应该考虑这样一种风险,即与中国达成短期协议可能导致美国失去在最重要问题上与中方达成更广泛协议所需的关税筹码。

另有分析指,中美首阶段协议条件苛刻,北京恐难满足美国要求。

对此,报道指出,双方都有人对协议表示不满,说明双方都不得不有所妥协,反倒说明协议本身的相对公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归根结底在于谈判双方的实力较量和利益权衡。

此外,报道注意到,对于中美关系,美方特殊人物的表态发生变化。比如,美方贸易代表莱特希泽(Robert Lighthizer)除了就协议及磋商本身发表意见外,还公开表示,“我们是自由市场体系,他们是国有社会主义体系,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这两种体系可一起共事,这正是我们开始做的。”

分析人士认为,不管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不管做出什么样的判断,莱特希泽对中方评价的变化,透露出美方高层对中美经济运行制度“和而不同”实际状况的态度,正在由此前的一味对抗逐渐转向和解。

与此同时,美媒的观点和口径也发生转变。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专家评论称,中国的贸易活动没有特朗普等人批评的那样糟糕,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已经取得进步。

福布斯(Forbes)杂志称,4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在经济和科技方面取得惊人的进步,关键就在于它能够把市场力量与国家干预巧妙地结合起来。美国要求中国做的就是放弃这种经济结构。可想而知,中国绝对不会答应美国的要求。

还有美媒评论指,虽然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影响力不可避免的溢出国外,但中国总是以防御和被动的方式使用力量,中国崛起不一定会破坏国际体系的稳定。

由此可见,美媒已开始承认中国的进步,反省美国自身问题。报道指,美国主流媒体之所以所以会有这样的变化,最直接的推动因素,就是相持了20个月有余的贸易战。

中美就首阶段协议达成一致,已是双方迈出的关键一步,外界期望贸易战早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