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场:“左”“右”不讨好的内地高校风波

撰文: 孙飞
出版:更新:

周二(17日),中国教育部批覆同意上海复旦大学、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章程修正案一事,在国内外舆论中荡起一片涟漪,连日来未有平息。

很多西方媒体拿起了“放大镜”,认为这起事件夯实了他们之前一贯对于中国的判断;中国内地自由派心生恐慌甚至是绝望,认为这是不断退缩的自由主义又一次受到粗暴侵害;很多左派似乎仍在观望,有点不知所措,也有认为是操作手法出了问题,不该让“政治正确”极端化。

其实,在此次复旦大学等高校章程修改事件之前,关于内地高校的舆论事件频频发生,如学术腐败、论文造假、教师性骚扰、留学生丑闻等,似乎是时候对内地高校进行一番整治了。而此次复旦章程修改是否正是这种整治动向之下的一次用力?

章程修改5个关键点

通过教育部公开文件信息可见,复旦大学原章程共76条,其中42条有改动,占比约有55%,修改幅度颇大。不过,大体也能看出一些比较清晰的方向和逻辑,值得注意之处至少有5个。

第一,明确中共“党的领导”。这是此番章程修改里最显著的特点,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展现。例如,在序言第三段新增“学校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章程第4条删去“师生治学、民主管理”,增加“实行中国共产党复旦大学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一字出现频率极高,贯穿章程始末。

不过,据信复旦大学的实际运作基本就是如此,此番章程修改不过是对现实的承认、规范和强化。但是很多人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即中共对高校教育的领导如果过于细致、严格和直接,可能会限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成长和潜力发掘,毕竟学术研究的基本要求就包括一个相对模糊、宽泛和自由的空间。

新修订的章程,“师生依法独立自主开展学术研究”,“独立”二字被删除,只剩下“依法自主开展学术研究”。(资料图片)

第二,去“自由主义”色彩。序言第二段删去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其校歌所传颂的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等表述,第8条将“独立自主办学”修改为“自主办学”。从而减少或弱化了“自由”、“独立”等带有“自由主义”色彩的内容。

第三,强化中共党纪。这主要体现在中共党纪的强化。例如新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领导学校党的纪律检查工作,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可以预见,党纪将成为中共对高校进行“党的领导”的一个关键抓手。

第四,治理学风师德。章程第6条新增了“学校营造人心聚学的氛围”。第37条“为人师表,爱护学生、立德树人”部分改为“恪守师德规范,履行育人职责,为人师表,敬业爱生,引领学生健康成长”。考虑到近期多所高校爆出教师性骚扰女学生或发生不正当关系的舆论风波,以及很多高校大学生沉迷游戏、荒废学业的现象,此处修改确实切中时弊。

第五,实现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管理覆盖。新增“外籍教师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以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对华友好,尊重中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享有相应权利,履行相关义务。”另增“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外国留学生应遵守中国的法律、法规及学校的规章制度和纪律,尊重中国的社会公德和风俗习惯,享有相应的权利,履行相关义务。”

复旦大学办学理念中的“思想自由”被删除。(资料图片)

在此之前,复旦大学章程并无对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规定,也就是说对这两个群体的运作管理一直处于无章可依的状态。很多外籍教师无心教学,留学生无心学习,对中国法律和学校制度缺乏了解和尊重,有伤中国道德习俗甚至违法行为频频发生。这也是内地高等院校的一种很普遍的现象。不久前,武汉大学一次性清退了92名留学生。这些迹象或许说明中国教育系统正在跟进和更新对高校的外教、留学生方面的治理政策。

据悉,2012年1月1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正式实施。中国教育部及中央部门所属114所高校被要求在2013年至2015年里分批全部完成章程制定和核准工作。复旦大学在2014年11月已经有过一次修订。此番是与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的大学章程修订案一同获得了教育部的核准,改动大方向大体一致,也有些微差异。或可预测,其他高校章程修改将陆续有来。

“左”“右”不讨好

复旦大学章程修改在国内外都引起了不小的舆论波澜。在复旦大学,很多学生聚集在校内餐厅高唱校歌。Twitter流传的一些影片唱出了“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复旦复旦旦复旦,日月光华同灿烂”。

很多西方媒体加入了对该事件的报道。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多篇报道摘取了一些内地网民的说法。这种操作在西方媒体对中国事件的报道里愈来愈常见。尽管有批评认为其选择具有意识形态倾向性,不可否认也确实是中国民意的展示。

如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报道引用名为“一颗洋葱头”的网民的话称,“可以感受到他们的无力感,但爱莫能助。”该报道还引用了离开中国到美国生活的方舟子的评论称,“复旦大学修改章程,连口头上的‘思想自由’也不要了,变成复旦党校。”

方舟子的这一评论或许令BBC文章编写者颇有同感,或者认为他的用词十分精妙传神,以致于文章的标题《复旦等院校章程修改 大学恐变为中共“党校”》中就直接使用了方舟子评论里的“党校”一词,也与他的评论意思相近。

再如《德国之声》的报道称,“教育部刊发该通知后,知乎、豆瓣等中国社交网络平台上骂声一片。有网友指出,‘学术从来都不可能独立,思想也无法自由,地上铺满了政罗教网,人们戴着脚镣,不许跳舞。’还有网民讽刺地说,以前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民主管理也只是停留在纸面上,‘现在不遮掩了,坦荡荡,非常好!’‘坚持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据查,《德国之声》这篇报道里引述的未署名网友评论并非无中生有,第一则是来自2018年11月在美国设立的一个社区论坛“品葱”的一个名为“风舞”的帐号;第二则来自中国社区论坛知乎,相关讨论内容已被删除。另外,BBC引用的“一颗洋葱头”也是来自“品葱”。“风舞”与“一颗洋葱头”或许都是“品葱”的新注册用户,评论或点赞数量都只有个位数,而且都出现在2019年12月15日至19日之间。

BBC与《德国之声》报道引用的美国网站“品葱”网友的评论,这种操作可能看起来有些啼笑皆非,不知能否代表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中国民意。不过,中国国内舆论一向比较多元,而且受到比较严格的管控,不排除有中国网民前往这一美国网站发声。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资料图片)

在复旦大学章程修改事件被曝光后,话题热度迅速升温,许多许多社交平台如微博、微信、知乎上的不满、恐慌甚至是带有一些绝望的言论都被删除。微信公众号“查下山众”对比复旦大学新旧章程改动细节的文章《某旦章程改了啥,一目了然》一度热传于朋友圈,19日已被删除。

让很多自由派感到不满的此次复旦大学章程修改事件,在立场偏“左”群体那边也未得到多少认同和支持,这可能也是中国政情舆情复杂性的一处体现。

官媒《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在12月18日发表微博称,“我想提醒各地的一些干部们,民主、自由这些词汇都是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内容。”“如果有谁觉得核心价值观里的某个词刺眼,有必要在他们的日常工作中回避,那么我认为,一定是他们的认识出现了偏差。他们需要全面领会中央的精神,在思想上做一番检讨和校正。”“造成不要为了追求极限的‘政治正确’,而客观上引起群众的反感,反而制造了隔阂,侵蚀了社会信心。”从胡锡进的言语来看,复旦大学章程修改事件似乎是一次“低级红”,也即有意或无意把中共的信念和政治主张简单化、庸俗化。那么,这一轮大学章程修改究竟有何用意?这可能需要放在当前内地大学问题频出的背景里来看。

问题频出的内地大学

近一段时间,内地高校可谓问题频出,牵扯其中的不乏一些名校。在复旦大学章程修改事件激荡舆论之前,备受关注的是北京大学女学生包丽自杀与男友牟翰林之间的感情纠葛,同是来自北大的教授冯仁杰因与多位学生或同事有不正当关系被开除,以及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钱逢胜因性骚扰女学生被开除。

北大自杀大三女生包丽生前生活自拍照。(微博)
+2

中国教育部几乎成为中央部委里最受关注的部门之一。其在12月16日于新闻发布会上回应北大和上财发生的教师性骚扰学生事件称,“针对近期发生的个别教师涉性骚扰,以及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等师德违规事件,教育部已指导督促涉事学校依法依规从严从快进行了查处。”

在上个月也发生过一起震动舆论的涉及高校学术造假的事件,即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被举报大量论文造假,教育部也作出过回应。教育部在这些新闻事件上的回应不可谓不迅速,尽管看起来都像是“马后炮”。而复旦大学的章程修改在这两方面都有所涉及,这或许也是其中可圈可点之处,也是进行修订的部分原因所在。

有分析称,近期教育界事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安全”,如食品不卫生、校园霸凌、性骚扰;二是“不公平”,如贫困儿童求学难、高校招生给权贵子弟开后门、以地域民族国籍等划分的差异化就学模式或考试政策;三是“不良风气”,如高校里为师不尊、学习风气差、学生组织官僚化。

抛开情绪来看,这次复旦大学章程修改事件其实是有一定必要性,一些修改在情理之中,比如对于外籍教授和学生的规范,再加上中国高校系统频频发生的各种乱象,也的确是时候进行“整顿”了。但具体到怎么“整顿”,是不是要将“政治正确”上纲上线到这样的地步,是不是要将“独立”、“民主”、“自由”等词作为眼中钉、肉中刺,恐怕这才是各方百思不得其解乃至因此舆论震荡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