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太空站及发射火星探测器 一文盘点中国航天2020六大看点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袁洁在12日(上周四)的演讲上表示,中国航天在2020年仍将进一步延续“超级”模式,袁洁又介绍了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在2020年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
《香港01》结合袁洁的演讲内容及相关资料,为大家介绍2020年中国航天的六大看点。

中国太空站“天宫”构想图。(《解放日报》)

一、建设“天宫”太空站

建设长期有人照料的近地载人太空站“天宫”。中国预计在2020年发射太空站核心舱,2022年左右发射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之后把3个舱形成“T”字形构型,构成完整的太空站。预计太空站将从2022年之后开始运行,可支持3名太空人长期驻留,在轨10年以上。太空站将向国际社会开放合作,提供全球共享的空间应用平台。

“嫦娥四号”著陆器及月球车。(资料图片)

二、完成探月工程三期嫦娥五号任务

中国计划在明年发射嫦娥五号,执行月面采样返回任务,这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三期的收官任务。在嫦娥五号探测器到达月球表面之后,飞控团队将指挥探测器在几十个小时内完成钻取月壤样本等工作。

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步。第一步“绕月”在2007年顺利完成,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13天后进入月球环绕轨道展开科学探测。2010年10月,嫦娥二号成功发射,正式进入“落月”阶段。2013年12月,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实现了中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著陆。嫦娥五号登陆月球、采集样本后再飞回地球,则是“回”的阶段。

中国北斗三号系统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全部发射完毕,标志着该轨道组网顺利完成。(VCG)

三、北斗完整系统明年6月正式运行

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系统建成由30颗卫星组成的混合星座,服务范围延伸至全球,与GPS、GLONASS和Galileo系统兼容操作。

中国于20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形成发展卫星导航系统的“三步走”战略:2000年底建成北斗一号系统,向中国提供服务;2012年底建成北斗二号系统,向亚太地区提供服务;2020年前后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向全球提供服务。

2018年6月,卫星高分六号在酒泉成功发射升空。(中新社)

四、完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卫星的发射与在轨应用

到2020年建成先进的陆地、大气、海洋对地观测系统。目前已发射高分一号高分寛幅、高分二号亚米全色、高分三号1米雷达、高分四号同步凝视、高分五号高光谱观测、高分六号陆地应急监测等多颗卫星。

2018年12月,首个“鸿雁星座”卫星发射。(人民网)

五、建设低轨移动互联网星座“鸿雁星座”

“鸿雁星座”是由300余颗卫星和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的全球低轨卫星星座通信系统,约在2020年建成一个“2+4+2”的系统,预计在2023年在轨部署完成。陆媒指它将让“您拨叫的用户不在服务区”这句话成为历史,无论在哪里,手机都会收到信号。

六、中国首次火星著陆探测任务

在2020年择机发射火星探测器,开展火星全球性和综合性探测。按照规划,火星探测器发射后,大概需要经过200天左右的飞行,才能最终到达火星。火星探测器到达火星的引力场后,会成为环绕火星的一个飞行器,然后在适当的时机准确降落在火星上预定的降落区域。

本年11月14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器悬停避障试验在河北省怀来县完成,此次试验是中国火星探测任务首次公开亮相。本次试验在亚洲最大的地外天体着陆综合试验场进行,模拟了火星重力环境下悬停、避障、缓速下降的过程,对其设计正确性进行了综合验证。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