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北京最高级经济决策会议没有“意外”
官方12日傍晚公布,中国最高级别的年度经济决策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在12月10日至12日召开。置身在当下的国内外环境之中,几乎所有人都意识到,即将过去的2019年,中国经济依然没有能够恢复持续超高速增长的可能。
“凛冬”会持续下去吗?还要持续多久?中国经济能恢复到当年的增速吗?这些问题在数年前也曾在中国舆论场争论多时,“V”型还是“L”型增长模型的争论言犹在耳。事实上,除了那些“预言者”之外,几乎没有人会在当时认为这场寒冬会持续这么久。即使当时已经感受到潜在经济“失速”风险的“预言家”,可能也未必将事态考虑得如此严峻。
在这场“党政军民学”数百省部级高官齐聚3天的会议上,中共对当前中国经济表现似乎尚能接受,形势上“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而在2018年12月份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共高层首次表达“稳中有忧”的判断。
在过去一年的分季度经济增速统计数据中,中国经济已经持续跌至近二三十年来的低谷,“保6”都已经成为问题。毫无疑问,在当下的关口,如经济增速“破6”,那么国内外对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信心将遭遇不小打击。中共必须要在这一切成为现实之前提振外界的信心,告诉人们“破6”的实质意义远不像人们所赋予的那样重要。而且,它还要告诉人们,越是在这样的紧要关头,越不能松手“放水”,将之前顶着各方面压力而采取的转型调结构成果白白浪费,重新回到粗放型、不可持续型经济的老路上“残喘”。事实上,后者的结果可能是远较中共咬紧牙关主动转型更被动的选择。
“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仍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的特征更趋明显,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我们要做好工作预案。”在新华社公布的通稿中,中共高层如此警告中国经济失速的风险原因。
正如人们所意识到的,当胡温在任时期,中国经济增速已经开始下滑,警示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当然,这在当时属于很多后发国家在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周期后所必然遭遇的。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国际比较》一文中,中国经济学家高善文解释说,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走在长期波动下行的趋势中,这背后最重要的原因在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逐步从模仿和追赶驱动的模式转入自主创新驱动的模式,逐步从依靠出口和投资转入依靠消费和服务来拉动经济。
三期叠加是指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性政策的消化期在同一时间重合出现,因而产生叠加效应 。所谓增长速度换挡期,就是中国经济已处于从高速换挡到中高速的发展时期;所谓结构调整阵痛期,就是说结构调整刻不容缓,不调就不能实现进一步的发展;所谓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主要是指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初期,中国实施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现在这些政策还处于消化期。
而且,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这种转型是整体积极的、正向的,但是也是十万痛苦的,所谓“三期叠加”即是指这种阵痛可能体现为一系列社会矛盾的发生,甚至可能造成全国范围的经济颓势。也正是因此,中共在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要“稳字当先”,重申以“稳就业”为第一要务的“六稳”要求,即是要防范潜在的社会矛盾激化。
本来,自上而下的大规模改革应该是在经济增速可以预留充分的下行可承受空间时才好推行的,结果中国政府因为缺乏充分的改革动力和意愿,从而在之前错失了不少改革时机。更不凑巧的是,美国经济一直无法从此前的危机阴影中走出来,不可避免地与在增长惯性下凸显越来越强烈存在感的中国相遇。自从贸易保护主义的保守力量代表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上台后,一切都难以避免。
2018年中美贸易战的出现,加剧了中国经济转型困境,也严重扰乱了中国政府渐进式改革的步伐。在贸易战的现实压力下,中国政府不得不考虑强效的甚至在此前看来十分超前和激进的策略。无心插柳柳成荫,事实上这反倒实现了中国市场派呼吁多年而未获回应的梦想,反而提升了中国的市场开放程度和完备程度,以及创新竞争力塑造。这大概也不完全是美国政府所期待的结果。
如今中美已达成第一阶段贸易协议,避免了贸易战升级。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乏“韧性”,但它也需要喘息的时机,尤其是在当下的内忧外患局面下。
总之,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如早前人们所料,它不会提供让人们兴奋的激进措施,以迅速将中国经济拉出“相对低谷”的区间,一旦松手前功尽弃并非危言耸听。过去40年中国得益于“稳定”的国内形势,“稳定”并不压倒一切,但是压倒大多数的短期目标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