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未能“杀死”海康威视 美国制裁行动进退维谷

撰文: 江流
出版:更新:

大概美国没有想到,对付中国的科技企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对华为的打击不仅没有速胜,反而陷入道德危机。而针对海康示威、大华科技等中国企业的最新 “制裁”行动也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

据华尔街日报10月21日披露,在美国禁止购买中国制造的监控设备后,美国军事设施和其他政府场所仍在使用数千部中国制造的监控摄像头。2018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规模7,170亿美元的国防政策法案,方案内容涉及禁止美国政府 购买中国制造的监视摄像头,其中包括浙江海康威视(Hik vision)、大华科技(Dahua Technology)。但在今年8月中旬,该项销售禁令生效后,海康威视和大华的摄像头仍然可以在美国政府经营的一个供政府部门和机构采购设备的平台上买到。

2015年5月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期间到访了海康威视,还勉励科技人员多出成果。(新华社)

为何美国政府苦心孤诣的对华科技“制裁”行动最终难以推行下去?原因大概有这样两个方面。一则是美国的制裁政策在执行上遇到了困难,二则,中国科技企业的应对之策扛住了美国的预期压力。

首先说,美国自身的问题。美国政府官员坦诚,各机构迟迟没有将这些被明令禁止的中国科技产品从各自的网络中移除,部分原因在于替代这些产品的成本和复杂性,美国国防法案政府只明确要采购机构淘汰中国科技产品的计划,却没有讨论如何为此分配资金。且因为错综复杂的供应链,联邦机构很难识别哪些摄像设备来自中国。

不仅是具体操作上的技术型问题,甚至美国的执行部门并不完全相信政府要求“抵制”中国科技产品是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我们知道这些生产摄像设备的是中国公司,但我不相信在美国安装的海康威视生产的摄像头每天都被用来为中国监控?”

总之,美国国内限制使用中国设备的努力在执行上遇到了障碍,导致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强势“狙杀”中国科技企业的政策沦为了白宫高层的“一厢情愿”。

其次,中国的科技企业应对得当,有效削减了美国“制裁”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果说,此前美国对中兴的狙击来的猝不及防,让其尝到了对中国科技企业下手的甜头,那么自华为开始,美国的对华科技战正步步陷入泥潭。中兴的“脆败”让中国企业有了警醒,尤其是华为与美国的周旋为中国企业作出了表率。

自孟晚舟加拿大被捕,美国针对华为的打压政策正式被揭开了“盖子”,今年3月,华为强力反击美国政府,于得克萨斯州联邦地区法院提起法律诉讼,对《国防授权法案》中的相关条款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华为先后推出“备胎转正”计划、鸿蒙操作系统以宣示不惧美国断供华为的威胁。根据华为最近的业绩显示,在智能手机出货量增长26%的推动下,华为2019年前9个月营收增长24%,而在美国一路围追堵截的5G项目上,迄今为止华为已在全球范围内签署了60多项5G商业合同。

通过“中兴事件”,美国尝到了对中国科技企业下手的甜头。(网络图片)

目前来看,华为的应对技术越来越娴熟,反而在长久的僵持之下,美国的企业面临更为棘手的麻烦。因为8月美国政府将华为购买美国产品的“临时通用许可证”再延长90天的期限将至,尽管美国政府同意部分企业可向华为销售产品,但许多美企仍未获得相关许可,丢失美国订单的影响正在显现。

美国科技公司美光(Micron Technology, Inc.)首席执行官Sanjay Mehrotra表示,许可申请迟迟得不到批覆,可能导致销售下滑局面在未来几个季度进一步恶化。美国的智库也发出警告,除非禁令能成功‘杀死’华为,否则结果将是导致美国在许多技术领域的全球市场份额下降,这将损害而不是有助于美国的技术竞争力。

中国只能博览会上的海康威视展台。(资料图片)

美国企业所面临的压力正在与美国政府的政策产生碰撞,据美国彭博社报道,知情人透露,美国大型科技公司及其律师在与特朗普(Donald Trump)政府官员的闭门会议中争论不断,称将他们最大客户之一华为列入黑名单不利于他们的业务开展,许多业内高管对美国政府的最终目标感到困惑,也无法明确何时才能得到政府许可。

针对10月初美国商务部将包括海康威视、大华科技、科大讯飞等在内的28家中国机构列入其实体清单的行动,虽然当天海康威视、大华科技股市一度停牌,但在短时间的过渡后,海康威视迎来一周看涨。且在,美国对华科技企业的“禁售令”生效近半个月后,海康威视在近日的业绩说明会上透露,在遵守美国出口管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目前大部分美国供应商都已经陆续恢复供货,为了应对美国断供的压力存在,该公司已经制定了短期与长期计划。

从中兴到华为再到海康威视,在美国单方面发起的对华科技企业“制裁”行动中,虽然中国企业一度受到不小的影响,但在贸易全球化的影响下以及中国企业的激烈反抗,美国内部的负面效应正在困扰政府的选择。而美国政府所展现出来的“强硬”实际上也面临进退失据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