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紫阳百年冥诞:一位被遗忘改革者的生前身后名

撰文: 孙澜
出版:更新:

10月17日,是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的百岁冥诞。赵紫阳曾任国务院总理、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下台之前,他也曾经被看作是推动中国重大经济改革的功勋人物。但因为在“六四事件”这样的历史关键时刻犯过“严重错误”,他并未获得与中共总书记职位相匹配的官方纪念,其家人在香港媒体发文进行了纪念,甚至在去世14年之后,他依然还没有入土为安——赵紫阳2005年逝世后,骨灰一直存放家中。

10月17日是已故中共前总书记赵紫阳诞辰100周年,赵紫阳的河南同乡和旧部属等,陆续到北京故居拜祭。(网上图片)

作为中共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黄金时期的中共改革派领袖人物之一,赵紫阳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推进有过“有益的贡献”,这一点,中共官方也予以了认可;在“六四事件”中,他犯了政治错误,并为此付出了代价。功过两论,作为中共重要历史时刻的重要参与者和直接见证人,既有过“有益贡献”又犯过“严重错误”赵紫阳,不应该成为历史禁忌,被湮没历史的洪流中。

+6

两任前总书记的不同命运

赵紫阳生于1919年,卒于2005年,中共第二代主要领导人之一。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被视为改革派主要领袖。在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 赵紫阳与胡耀邦曾被公认为驱动改革开放的中共改革派中的标杆人物。胡耀邦是清算文革罪恶、平反冤假错案、思想解放运动的主持者,而赵紫阳于1980年8月开始担任国务院总理。是经济改革(农村的包产到户和城市的企业改革)和政治改革的主要推动者。

胡耀邦在1981年6月开始担任中共最高领导人,但在1987年因为被指责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被迫下台,并在1989年4月去世。他的去世引发中国大批民众发起悼念活动,后来悼念活动演变成学生的抗议示威运动,最终导致“六四事件”的发生。

1989年5月19日,赵紫阳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与绝食的大学生交谈,敦促他们停止绝食。(AP)

赵紫阳于1987年1月接替胡耀邦出任代理总书记,并在同年正式担任党总书记。两年之后的1989年,赵紫阳在“六四事件”遭遇政治滑铁卢。在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公报中,赵紫阳被定“支持动乱和分裂党”两条大罪,撤销一切职务,进行审查。自此之后,胡耀邦和赵紫阳这两任中共前总书记,曾经长时间成为中国政坛及官方媒体的“禁忌”。一直遭到官方软禁的赵紫阳虽然后来也获准出外参加私人活动,但一直不准参加任何公开活动。直到今天,在中国官方媒体上仍然避讳提到赵紫阳的名字。

在2005年1月赵紫阳去世时,中共政治局常委贾庆林、贺国强“代表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告别仪式。官方新华社也只是简单报道了他去世的消息,报道中没有提及他曾经担任过国务院总理和中共总书记。新华社在2005年1月29日刊发关于赵紫阳遗体火化的消息时,评价说:

“在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赵紫阳同志在地方先后担任过中共县委、地委、省委主要领导职务;在改革开放前期,赵紫阳同志先后担任过中央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过有益的贡献。在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中赵紫阳同志犯了严重错误。”

严重错误,是指“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纵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削弱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这是1989年8月28日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通知》对赵紫阳错误的定性。

几年来,特别是赵紫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以来,由于他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纵容、支持资产阶级自由化,削弱党的领导和思想政治工作,加上在其他方面的失误,加剧了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助长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削弱了党的战斗力。国内外敌对势力所以能够兴风作浪,以至制造动乱和反革命暴乱,问题主要出在党内。

不过,有分析称,赵紫阳逝世后,新华社虽然重申赵紫阳在“六四”事件中“犯了严重错误”,但不再提“支持动乱和分裂党”。评价赵紫阳的功绩,也从原来的“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提高到“作出过有益的贡献”,这说明中共对赵紫阳的定性是有所松动,总体向好,也更为趋向客观。

相比于赵紫阳,胡耀邦近年来得到的官方待遇则要好得多。首先,在2005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活动纪念胡耀90岁冥诞,不但首次打破不能提胡耀邦的禁忌,而且还在活动中还给予胡耀邦高度评价。2015年,胡耀邦诞辰100周年时,中共举办了高规格的纪念活动。

2014年8月,中国官方为了纪念已故中共元老邓小平冥诞110周年,特别拍摄了一个大型历史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多位中共历史人物的形象重现在该剧中,其中包括了胡耀邦,但是赵紫阳在剧中没有被点名。

《历史改革中的邓小平》出现了赵紫阳的形象,但没有给出名字。(央视截图)

1996年,中共中央曾颁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举办已故党和国家领导同志诞辰纪念活动的通知》,其中将领导人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等为毛泽东。第二等是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陈云等“在党的历史上处于核心领导地位的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第三等是周、刘、朱、陈之外“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和国家副主席的同志”。第四等是“已故的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候补委员、中顾委副主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候补书记、中顾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务委员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的同志。

根据官方对胡耀邦的纪念规格,胡耀邦应该属于第二等。对这一等级的领导人的诞辰纪念活动“在逢十、逢五十、逢百周年时举办。逢十周年,发表纪念文章;中央有关部门召开纪念座谈会, 中央领导同志出席并讲话;诞生地召开纪念座谈会。逢百周年,中共中央召开纪念大会,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中央主要领导同志讲话。”如果没犯错误,赵紫阳也应该在第二等。

时代“改革先锋”的生前身后名

对于赵紫阳其人可能很多中国的年轻人知之甚少,但经历过改革开放初期那个年代的人,都对一句民谣——要吃米,找万里;要吃粮,找紫阳,耳熟能详。赵紫阳70年代中期在四川,成功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在中国推广。此时的赵紫阳,是“文革”后中国的“改革先锋”。正是因为如此,他在1980年中共十一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在同年出任国务院总理。

国务院前副总理田纪云,发表于赵紫阳逝世后不久的纪念文章《田纪云:我所了解的赵紫阳》曾对这一段历史有着较为详尽的描述:

赵紫阳进川后,首先面对的是长期“左”倾路线和“文革”所造成的残局,政治上一片混乱,内战不止,干部队伍阵线不清,人妖颠倒,经济上濒于崩溃,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赵背后由于有铁腕人物邓小平支持,进川后立即精心部署,大刀阔斧地收拾混乱不堪的局面。 …… 从多次接触中,我对赵有这样的印象:有水平,有能力,有干劲,对各种复杂的问题,他能高屋建瓴,抓住要害,一语道破;他作风朴实,平易近人,能与各级干部、群众平等地讨论问题;他思想活跃,不僵化,不固执,从善如流;他决定问题干脆利落,从不拖泥带水;他定的问题执行中出了毛病,从不责怪下级,勇于承担责任。

1978年2月,邓小平到四川视察,对四川工作评价很高,说赵紫阳在粉碎“四人帮”后不到两年就改变了四川的面貌。在人民群众中普遍流传着“要吃粮找紫阳,紫阳来了喜洋洋”的佳话。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中央主席团委员科罗舍茨时还说,中国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那时候是紫阳同志主持;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群众说:“要吃粮找紫阳,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对赵紫阳在四川主政时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018年,赵紫阳逝世13周年,赵紫阳故居,悼念者手持“吃粮不忘紫阳情”的横幅。(Reuters)

赵紫阳主政国务院时,全面负责全国的经济工作。中国刚刚结束了历时十年的“文革”,当时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提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目标,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在工业、农业、科技和国防等方面实现现代化。恰恰是赵紫阳执政时期,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普及,并不断深化完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并开始启动政治体制改革。

1984年10月20日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一致通过了赵紫阳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成为这一时期中共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在同时召开的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上,邓小平高度评价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他说:前天中央委员会通过这个决定的时候,我讲了几句话,我说我的印象是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的初稿,我是这么个评价。

邓小平还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我看清楚了。过去我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没有前几年的实践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件。写出来,也很不容易通过,会被看作“异端”。我们用自己的实践回答了新情况下出现的一些新问题。邓小平说:我们要向世界说明,我们现在制定的这些方针、政策、战略,谁也改变不了。

经济体制改革之外,在这个时期,中国也在同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1980年8月18日,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邓小平作了《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8月31日政治局通过了这个讲话。这个讲话被广泛认为系统地分析了中共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现状,指出了现行体制的弊端,提出了改革的目标和方针,被称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作为时任国务院总理,赵紫阳在政治体制改革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由赵紫阳牵头成立的政治体制改革研讨小组,提出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远期设想和近期目标。近期目标和措施大部分被吸纳到赵紫阳在1987年召开党的十三大所作的政治报告中,从而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基础。田纪云评价:现在看(2015年),十三大提出的政治报告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具开拓精神和民主政治色彩的一份政治改革宣言,报告中提出的政改方案至今仍然是正确的,也是符合邓小平理论的。

2009年5月29日,香港读者在购买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的回忆录。(Reuters)

据称,中共在改革开放至今一直提倡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概念,就是由赵紫阳提出。他在1987年1月30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这一概念,他说:“‘一个中心’即邓小平同志经常强调的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重点,‘两个基本点’,一个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个是坚持改革、开放、搞活,二者缺一不可。”上述概念在中共十三大政治报告中被正式上升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0世纪80年代末,在“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浪潮中,对于正在开展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他提出了“四个不变”和“四个不要”的方针,“四个不变”是:全面改革的方针不变,对外开放的方针不变,现行城乡政策不变,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不变。“四个不要”是:不要层层点名,不要层层抓代理人,不要对经济理论中的不同意见进行批判,不要在农村反自由化。有分析指出,这非常符合赵紫阳的政治理念,但于当时的政治形势而言不够强硬,太过理想化。

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当选为党的总书记后,于1987年11月28日最后一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全体会议。赵紫阳作了简短讲话,在赵讲完话后,之后担任全国人大委员的长万里,讲了两句话,他说:“紫阳同志是有政绩的总理,合格的总理,希望后任者也像紫阳同志一样做一个合格的总理。”可以说,中国20世纪80年代在赵紫阳主政时期,给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打下了丰厚的基础。

曾与赵紫阳共事多年的田纪云,在他上文提到的纪念赵紫阳的文章中评价:我所了解的赵紫阳在他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抹杀的历史事实。这是中共历届领导人中为数不多的对赵紫阳的公开评价。

美国学者傅高义在其著作《邓小平时代》中提到,他(赵紫阳)的批评者认为,他在“六四事件”中面对抗议学生时不够果断,过于关心自己“开明领导人”的形象,从而助推了事件的发生。而在该书附录中,也有关于赵紫阳的人物评述,文中提到赵“对国际经济问题有着出色把握”、“是杰出而又坚定的改革家”。同时将赵与胡耀邦做比较,提到他虽然不像胡一样热情洋溢,但由于不拘一格、平易近人也能受到部下喜爱。文中称,赵不是政坛上的快拳手,但是有报效国家的崇高意识。但文章同时也指,尽管赵紫阳为人和蔼可亲,但是亦有同事认为其不合群,喜欢为自己着想。

赵紫阳打高尔夫时的照片。(Reuters)

在赵紫阳百年诞辰纪念日前夕,赵紫阳的子女为其撰文,文章记录了赵紫阳的一生。文章最后表示,赵紫阳的一生:学生时的热血、抗战时的艰难、建国时欢欣、饥荒时的迷茫、文革时的绝望、天府大地重生的喜悦、改革开放的豪迈、“八九”的痛楚以及晚年的沉思,这一切,早已是过眼云烟,将慢慢地消逝在历史长河的淌流中。唯有他以最后的行为,向中国共产党人发出的呼吁,仍在回响:我们希望改变中国,希望改变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改变一下自己呢?

“六四”后邓小平在会见美籍华裔学者李政道教授曾经这样评价这段历史,“过去两个总书记(胡耀邦和赵紫阳)都没有站住,并不是选的时候不合格。选的时候没有选错,但后来他们在根本问题上,就是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上犯了错误,栽了跟头。”邓小平的评价无疑是十分坦率和客观的。

无论如何,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领导者,他曾积极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当一分为二去辨析,让他消失于中国的历史中,这并不是最为妥当的处理方式。相信中共有这个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让他重回历史,任人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