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引领全球减息潮 中国央行如何应对

撰文: 崔德兴
出版:更新:

9月18日,美国联储局如期宣布减息四分一厘,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至1.75厘至2厘。随后,多个国家和地区宣布跟随减息。但在联储局本次减息后,决策者们对于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并没有统一的认识,这样的分歧给美国甚至是全球市场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今年以来,联储局两次减息引发全球央行连锁反应,货币宽松的大潮已经开启,在此背景下,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选择值得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政策选择值得关注。(视觉中国)

联储局指出,7月以来的数据显示,美国经济活动持续温和增长,家庭支出增长强劲,就业市场稳健增长,失业率保持在低位。但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有所减弱;过去十二个月,整体通货膨胀率及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通胀率均低于2%。基于上述理由,考虑到全球形势对美国经济前景的影响和温和的通胀压力,联储局决定减息。

联储局内部分裂 主席含糊其辞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系副教授唐遥认为,美国投资和出口明显受到贸易不确定性影响,增速放缓。资料显示,投资的同比增速由2018年第三季度8.2%的高点持续下滑到今年第二季度的5.3%,出口同比增速从去年第二季度5.2%的高点下降到今年第二季度的负增长1.7%。核心通货膨胀率维持在1.5%左右,低于联储局2%的目标。因此从产出和通胀这两项指标来看,减息有一定的理由。

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经济学家徐洪才表示,联储局给出的减息理由有些勉强。尽管美国核心通胀率低于2%的目标,但长期通胀预期并没有变化,且受近期沙特石油设施遇袭等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反弹。由此看来,联储局虽然做出了减息决定,但显得相当犹豫。

从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投票结果来看,美国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存在巨大分歧。10位拥有投票权的官员中,7位支持减息四分一厘,3位投反对票的官员中,2位认为联邦基金利率应该维持现状,1位则支持更大幅度减息—一次性减息0.5厘。

联储局公布的利率点阵图分布也印证了内部“分裂”,尽管联储局对利率预测中值显示,今年不会进一步减息,但FOMC的17名委员中有七人认为今年还将减息一次,5名委员认为维持利率不变,5名委员认为还将加息一次。在对2020年的预测上,分歧甚至更大。虽然预期中值显示,利率将维持不变。但约一半委员预计,到2020年12月底,利率将比最新基准利率低四分一厘;另外一半的官员认为,至少加息一次是合适的,仅两名委员预计维持利率水准不变。

面对巨大的内部分歧,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公布决议后的记者会上“含糊其辞”也就不难理解。鲍威尔在会上承诺,若条件允许,联储局将采取一系列减息举措,但他认为现时没必要。鲍威尔再次强调,联储局货币政策没有预设路径,并承认当前作出判断相当困难,因为联储局内部存在不同意见。

市场显然对这样的表态并不买帐,《华尔街日报》文章称鲍威尔已“掌握了什么都不说的艺术”。唐遥认为,目前联储局的分歧说明美国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各方对不确定性表现出的谨慎,可能放大经济下行势头;更大的问题是,在一个长期偏宽松的货币环境中,货币政策有效应对经济放缓或者衰退的能力也存在很大的疑问。

面对巨大的内部分歧,联储局主席鲍威尔(Jerome Powell)在公布决议后的记者会上“含糊其辞”也就不难理解。(视觉中国)

超级央行周 减息“全球化”

9月16日至9月22日的一周时间内,数十家央行公布了利率决议。主要经济体中,挪威央行宣布一年以来第四次加息,以期给受到石油投资推动的经济降温。挪威在减息潮中“逆流而动”也让经济学家称之为“最后的鹰派”。

9月19日,英国央行宣布继续保持现有利率,未来利率调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脱欧”结果。一旦“无协议脱欧”,英国的货币政策需要平衡抑制通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此货币政策走向不确定。

同一天,日本央行也选择“按兵不动”,考虑到日本8月出口连续第九个月下降,且企业信心触及六年半低点。通胀趋缓的压力再度升高,调查显示企业连续三个月降价以挽留订单。日本央行重申,如果价格稳定受到更大威胁,将毫不犹豫地采取额外的宽松措施。这一表态无疑是暗示日本也将倒向减息阵营。

毫无疑问,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需求乏力的背景下,多国央行开闸“放水”,减息释放流动性,抵御可能到来的经济衰退。据统计,今年以来,有近三十个国家或地区减息,合计超过40次,几乎涵盖了世界所有主要经济体。联储局两次减息无疑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联储局9月18日减息当天,有六个国家或地区跟随,其中巴西减息半厘,香港、印尼、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约旦则减息四分一厘。

此前,欧洲央行宣布减息0.1厘,至创纪录的负0.5厘,同时决定从11月1日起重新启动量化宽松。对于欧洲央行行长德拉吉(Mario Draghi)卸任之前送出的这份“大礼”,各方争议不断。德国、荷兰、奥地利旗帜鲜明地认为加码量化宽松是个错误。德国央行行长魏德曼(Jens Weidmann)直言欧洲央行行事“过火”。

另一边厢,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则拥护宽松货币政策。分歧公开化让市场担心德拉吉11月离任后欧洲央行继续采取刺激政策的决心。这也反映出各国经济发展情况的根本差异。德国制造业虽然陷入衰退,但经济依然活跃,失业率创新低;意大利、希腊等国则需要维持低利率应对庞大的公共债务。

在世界经济增长疲软,多边贸易摩擦不断升级,英国脱欧悬而未决,沙特石油设施“黑天鹅”来袭的背景下,国际机构避险情绪浓厚,投资者偏好较稳健的美国国债等安全资产导致美元大量回流美国,推高美元指数。本轮宽松潮虽可缓解流动性紧张,但难以成为拯救世界经济的“灵丹妙药”。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主管廖淑萍认为,要解决当前全球经济面临的困境,不仅需要各国自身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更需国际间相互协作,消除全球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为经济增长创造平稳的环境。

中国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但需要控制好节奏和力度。(视觉中国)

中国央行如何“出手”

作为对全球货币宽松潮的回应,9月20日,改革后的中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迎来第二次报价。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1年期LPR为4.2厘,相当于“减息”0.05厘,而5年期以上LPR维持4.85厘不变。

从客观环境来说,全球货币宽松减轻了外部压力,因此中国货币政策拥有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则表示,现在减息存变数的主要原因还是通胀预期的掣肘,相比于9月,11月减息的概率更大,中国央行应该会观察9月、10月两次LPR的报价结果相机而动。

中国恒大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分析,中国货币政策宽松的空间已经打开,但需要控制好节奏和力度。9月6日,央行已经通过全面降准和定向降准投放基础货币约9,000亿元人民币流动性,未来通过LPR等政策工具引导,打通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信贷管道,推动实体企业贷款利率下降。

不过,也有分析认为,尽管降低实际利率是政策层一直强调的目标,但这一目标是长期的。当前新LPR机制仅实施了一个月有余,应用还未得到广泛落实。在短期内,降准之后很快减息,容易引起宽松的预期叠加,进而破坏央行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

另外,虽然国内市场对于减息充满期待,但如果不能理顺利率传导机制,特别是在通胀走高的情况下,盲目减息可能不能有效刺激经济,还容易导致滞胀。同时,如果不能严格控制释放的流动性进入房地产市场,可能导致货币政策执行与房地产调控思路相悖。

值得警惕的是,尽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整体表现较为温和,没有出现联动性强的大幅波动,但无论国与国之间亦或是国家内部,不同阵营的分歧可能加剧市场对未来经济增长不确定性的悲观预期。因此,在各国央行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国际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的风险会进一步加大。

浏览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

敬请留意9月30日出版的第182期《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您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