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习近平考察频现“红色基因” :政治符号学的又一次运用
9月16日,中共总书记习近平赴河南考察,首站即向中共曾建立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陵园烈士纪念碑献上花篮,瞻仰革命烈士纪念堂。随后,他参观了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并看望了当地红军后代、烈士家属代表。
这几乎已成为习近平地方考察的标准程式。鄂豫皖根据地的造访似乎是近来习近平所进行的一场红色寻根之旅的最新一站。从江西于都到甘肃张掖,从北京香山到今次的河南新县,习近平接连踏足在中共革命中具有特殊含义的地点。
在10月1日中共建政70周年以及即将召开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前,习近平对红色文化的重温和再诠释,或许是政治符号学的又一次运用。在外部中美贸易战和内部改革换挡挑战下,习近平正在通过重走“红色”路线提醒中共官员建政的不易,保持紧张的状态应对接下来的挑战。
习近平频频踏足红色圣地
此次习近平造访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上世纪30年代中共建立的诸多革命根据地中面积第二大的,仅次于位于江西井冈山的中央苏区。大别山区是这一根据地的中心区域。
这块被周恩来形容为“意义不亚于井冈山”的根据地,其长征甚至早于在江西的中央红军。与井冈山根据地不同的还有,尽管这块革命根据地的面积起起伏伏,但自1927年中共武装反抗国民党政府开始,直至1949年中共建政,这块根据地的武装斗争在22年间都未停止过。并且,这里还成为国共内战后期,中共“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军从内线转向外线作战、从防御转向进攻的突破口。这在中共军史上被称为“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
鄂豫皖根据地是习近平近来展开的红色寻根之旅的最新一站。而这场寻根之旅似乎始于今年5月习的江西之行。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赣州市于都县,习近平宣称“现在是新的长征,我们要重新再出发”,并指中共正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今年北戴河休假结束后,8月20日,习近平在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瞻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和阵亡烈士公墓,向西路军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并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中共工农红军西路军在中共长征时期几乎全军覆灭,其覆灭的原因在中共内部一度具有争议性。多年来,习近平是第一位祭拜西路军的中共总书记。
随后,9月12日,习近平赴北京香山毛泽东和其它中共领导人故居瞻仰参观,回顾中共领导人在建政前半年间打败国民党军队,以及设计中共建政制度蓝图的历史。
政治符号学的又一次运用
无论是习在江西发出“新长征”的信号,还是在甘肃祭拜结局惨烈的西路军,外界都曾将之与当前的中美贸易战联系起来。固然,中美贸易战是当前中共所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但中美贸易战并非全部。中共改革的内部议程和时间节点,仍然是习的这场红色寻根之旅的最可能的解释。
今年是中共建政70周年,习近平的寻根之旅当与这个具有象征性的时间节点密不可分。而习时代的第四场整风——“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也已进程过半,正自上而下的覆盖中共县处级官员。以身作则寻找并向中共全党展示中共建党、建政的“初心”,是习接连造访红色圣地的考量。
从习的改革时间表而言,根据其“新三步走”,接下来的2020年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并转入第二步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阶段,现代化的国家能力将是这一阶段中共改革的重点。
而对于中共来说,建政70周年大庆之后的首要议程就是10月即将召开的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这次全会将研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重大问题”。
这将是习时代又一次进行顶层设计的会议,并将向外界展示习准备如何通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手段,完成其心目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范式,并回答中国的红旗如何长久打下去的问题。解答这个问题的根本在于中共自身。信仰缺失正在涣散中共作为执政集团的凝聚力,并让中国在各种“黑天鹅”和“灰犀牛”挑战下,无法成功完成经济转型,酿成社会不稳、失掉民心的局面,最终丧失执政合法性。
因而,对于习近平这个善于运用政治符号的人来说,在这个时间节点频繁探访红色圣地并发出“新长征”“重新出发”等信号,绝非只是凭吊和个人情感,而是通过寻找“初心”的符号意义,用经过再诠释和赋予现实意义的红色精神,塑造中共执政集团凝聚力和斗争性,用“初心”标定中共的奋斗方向和路径,以成功应对内外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