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陆媒频提日美贸易战 中国须以日为鉴
日前,中国新任驻日大使孔铉佑表示,中国不是30年前的日本,任何人都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国家利益的苦果。实际上,不仅是政府官员,近来中国大陆媒体频频提及30年前的日美贸易战,指出要以史为鉴,不能轻易退让。
上月28日,有记者向孔铉提问称,当前中美经贸形势与三十多年前的日美经贸境况有相似之处,日本曾经在诸多方面向美国做出妥协,中国能够从日本的经历中获得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孔铉佑回应,很多日本朋友对我说,日本当年为了缓解日美经贸摩擦,自主限制汽车、电子产品和半导体产品出口,而且还违背市场规律大量购买美国商品,接受日元汇率快速升值,最终给日本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由此带来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也没有完全消化。
孔铉佑指,现在的世界早就不是三十年前的世界,中美关系也不是日美关系。在经贸问题上,我们有谈的诚意,也有不怕打的决心,任何人都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国家利益的苦果。过去的历史也反复地证明妥协退让不可能解决问题。
孔铉佑所提及的日美贸易战,乃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大事,其直接缘由是日本对美的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当时美国在钢铁、彩电、汽车、电信、半导体等关键产业上对日本产品“开战”,限制日本出口额度,逼迫日本开放国内市场,最终还迫使日本接受了《广场协定》,促使日元升值。
即使在《广场协定》之后,美国也并未松手,日美双方此后又达成三大协定:1989年的《日美结构性障碍问题协定》,1993年的《日美综合经济协议》,以及1997年的《日美规制缓和协议》,美国要求日本先后改变土地制度、流通制度、改变储蓄投资,改革日本改革市场准入、内需型经济体制。
作为1980年代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日本,此后增长放缓,甚至严重衰退,到了1990年代中期又经历货币快速贬值,从此一蹶不振,经过二十余年仍未恢复元气。
虽然日本经济放缓原因众多,不能仅仅归因于日美贸易战及日美间的一系列协议,但美方的逼迫显然是不能回避的重要原因。
中日之间的相似遭遇无疑引起了中国舆论的注意。《中国经济网》日前就撰文指出,通过回顾和分析日美贸易战的背景、主要内容和日方的应对,对现在的中国也有其定借鉴意义。
其文章指,日美贸易战和中美贸易战两次贸易战都爆发于美国遭受经济危机之后,经济亟待复苏之际,美国需要通过打压崛起中的竞争对手,防止本国经济再度陷入低迷。而贸易战爆发前,中日两国都处于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威胁美国核心技术等国家利益。美国采取的措施也较为相似,即把重点放在对少数关键产业的关税限制上。
在整个日美贸易战中,在美国的步步紧逼前,日方并未作出有效反击,这一点也受到不少中国媒体的关注。官媒《人民日报》旗下账号“侠客岛”就撰文指出,日本一直在妥协,没有做任何反抗,“任由美国疯狂进攻,一个字都不敢多说”。侠客岛称,曾经在朝鲜战场上跟美国打个平手的中国人不一样,当美国要同中国打贸易战时,中国并不会忍气吞声。
侠客岛还进一步指出:“这就是一个非主权国家,跟一个独立主权国家的区别。”
《中国日报》更是撰文直言:“美国该醒醒了!不要妄想和中国签署新的广场协议”。
虽然中日之间有不小差异,不过虽然时隔三十年,却也都面临相似问题,中国媒体齐齐发声,要“以日为鉴”,不仅仅是指出要提高警惕,亦是在向历史寻求智慧。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就指出,几十年过去,“美国并没有从自身问题下手,而是继续盯著贸易逆差不放。”虽然中国再次面临著与当年的日本类似的情况,但正如林毅夫所言:“这次我们有理由做我们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