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华为遭美围堵 自主研发的“备胎”顶得住吗?
美国日前宣布将华为及其70间附属公司列入管制“实体清单”,在未获美国政府许可下,包括芯片商和Google等美国科技企业,以及使用美国技术的外企,都不得向华为供货,在芯片和Android作业系统方面对华为影响甚大。面对美国的围堵,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直言,美国政客目前低估了华为的力量,华为亦能够做出与美国芯片一样的芯片。他并提及华为的“备胎”(后备)计划已实施多年,一定会发挥作用。此外,华为官方还透露,自主研发的作业系统或将于年底面市。不过,中国国内具备完全自主研发能力的厂商十分有限,在芯片关键制程工艺等层面仍有较大进步空间,硬软件开发亦大多基于开源代码改进。从芯片到作业系统,华为若要依靠自主研发的“备胎”,外界质疑:能顶得住吗?
华为多类芯片具优胜之处
就华为自主研发的芯片而言,不难发现“备胎”之一就是华为旗下的半导体旗舰海思(Hisilicon)。海思自主研发了华为手机自用的麒麟(Kirin)芯片、Balong基带、IPC(网络摄像机)影像编解码和图像讯号处理的芯片、电视芯片和窄带物联网(NB-IoT)芯片等。据业内人士估计,海思半导体的相机监控芯片,估测中国国内市占率为90%,甚至可能占美国市场芯片份额的40%。
手机芯片一直是华为的主力研究,2018年推出的麒麟980处理器以及预计今年下半年将推出的麒麟985芯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值得一提是,华为发布了旗下首款8核处理器麒麟920,是全球首款支持LTECat.6技术的手机芯片,领先手机芯片霸主高通(Qualcomm)1个月,整体性能与同期的高通骁龙805不相上下。
早在2017年9月,华为就抢在苹果之前,率先发布全球首款AI芯片,搭载寒武纪的网络处理器(NPU)。麒麟980则首次搭载寒武纪1A的优化版,采用双核结构,其图像识别速度比970提升120%。
除了图像处理,华为还自创了Flex-Scheduling技术,采用AI智能的预测和调度机制。系统可根据应用程式的功耗智能调度处理器核心,超大核用于游戏,大核用于社交通讯,小核用于听音乐等。目前,麒麟980芯片已搭载在Mate20、Mate20Pro、Mate20 X和Mate20 RS等机型上。
此外,华为去年还发布了2款升腾AI芯片、鲲鹏920伺服器芯片和5G终端芯片等,在业界都具有一定的优胜之处。
芯片关键制程工艺仍落后
虽然华为的自主研发芯片愈来愈强劲,但依然无可回避技术指标的落后。内地网民日前就热烈讨论,为华为供应芯片的台积电若在美国禁令压力下暂停与华为的业务往来,将对华为手机销售造成重大打击。
事实上,台积电是全球第一的芯片代工企业。IC Insights数据显示,台积电在芯片代工市场的份额高达51.6%,占据超过半数的芯片组装市场。以华为P30使用的7纳米制程芯片为例,虽可由海思设计,但实际代工组装芯片时就要依赖台积电,海思难以取代台积电这部分的功能。
虽然中国亦有中芯国际作为代工组装公司,但在技术上与台积电相去甚远,例如中芯国际预计今年量产14纳米制程芯片,12纳米工艺开发刚刚进入客户导入阶段,而台积电更为精密的5纳米芯片已顺利试产并计划明年量产。
华为最新旗舰机P30使用的7纳米麒麟芯片就是由台积电代工,一旦台积电与华为切割,将会对这一旗舰机型的销售产生重大打击。业界认为,华为要在短期内找到台积电的替代并不容易,且制造芯片的设备很贵,需要很大的生产量才能将成本分摊。
另一方面,根据BBC消息,以英国为基地的ARM公司早在16日已发出指引,暂停所有对华为的支援、技术交流及任何商讨中的计划。由于Huawei自家生产的处理器,必须要使用ARM提供的技术,麒麟芯片或将全面停产。不过亦有消息指台积电暂时将继续为华为生产麒麟芯片,且华为亦已经向ARM购买ARMv8设计构架的永久授权,理论上可自行继续开发该架构的处理器。
替代版作业系统有待考验
在作业系统方面,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稍早透露,华为自行投入研发设计的作业系统最快将于今年秋季,或是预计在明年春季推出,并将兼容所有Android平台App、网页应用服务,同时强调相比现有Android系统将可提升60%执行效率。
据陆媒先前报道,华为从2012年开始,内部已着手开发自主作业系统“鸿蒙”,意在成为Android系统的替代品。据了解,“鸿蒙”目前已能做到对Linux系统的大量优化,并已用于华为手机中的“安全部分”。有分析认为,华为鸿蒙的作业系统,目前已经具备一定实力。
不过,即便华为强调目前拥有自行发展作业系统的能力,同时亦有处理器等硬件的自行研发资源,但欧美等海外市场用户仍高度依赖Google服务,这种做法是否获得青睐还有待考验。
失去Google核心程式 替代品难觅
在中国内地以外的市场,要说服既有客户从Google核心程式转移到华为自家服务,恐怕有相当大的难度,尤其是Google地图、YouTube等平台,具有无可取代的优势。其他诸如Gmail电邮服务、云端存储等,华为可以自己建立,替代难度相对较低。
例如在地图方面,Google地图是全球最受欢迎的地图,其上面的地理资讯服务与导航功能被广为使用。华为在中国市场早已采用国内地图厂商产品,但中国地图厂商缺乏全球范围的卫星地图,亦缺乏基于地图的全球本地化地理资讯服务,无法满足外国用户的需求。虽然微软等外企亦提供相当细致的地图服务,但这些厂商将来亦可能依照美国禁令,将华为作为禁止合作的对象。
不过,华为可以选择自行发展地图软件,但地图内容要从无到有建立起来,需要非常高的成本及相当长的时间,且几乎无法做到像Google那样详细的程度。
即便华为寻求到Google服务的替代品,但全球范围市场肯定还是会遭受严重的打击。依照国际市场的消费习惯,越先进的国家和Google服务绑的越深,这些国家会首先抛弃华为,亦因此,首当其冲的就是华为的高端产品业务。而在发展中市场或落后国家中,对Google服务认知不够深的,就有机会接受华为提供的替代品。
Android挑战者已横尸遍野
事实上,就作业系统而言,在智能手机10年的历史中,涌现的作业系统如过江之鲫,包括诺基亚推出的 MeeGo、三星的Bada以及联合Intel研发的Tizen OS、黑莓的Blackberry OS、微软的Windows phone、阿里的Ali OS、HP的Web OS等,其中失败退场的系统不少于10个,蒸发的资金逾百亿美元,数万研发人员的心血都化为乌有。
以手机厂商而言,三星曾试图以自身市占率等优势开发自主作业系统,但Bada以及Tizen均未能在市场取得成功。
华为推出自主作业系统替代Android面临诸多现实问题:核心应用程式的开发企业们是否会鼎力支持?主流的用户群体能否忍受落后的应用程式版本?以及同等硬件配置下,华为手机的用户体验能否跟得上搭载Android的对手机型?
毕竟,作业系统的开发相对简单,难在应用程式生态的繁荣,难在确保软硬件融合的系统体验。如何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如何以一个空壳平台吸引更多开发者前来提供软件才是关键问题。
此外,网传Google联合各大厂商一起研发的Fuchsia系统,将从根本上取代Android,它将兼容Android和Chrome OS,彰显Google一统各类智能设备平台的野心,华为仅仅是参与联合测试。根据Google官方的声明,上述系统还需要3年才能上线,但这对华为来说恰恰极具威胁性,Fuchsia很可能不再是开源系统,华为3年后就可能面临无法使用Fuchsia的困境。
内地微博有声音质疑“如果备胎好用,何必等到胎破了再用?”,对此任正非回应指出:“备胎、备胎,胎不坏,为甚么要用?”他并强调,华为在核心部分是“真领先世界”。愈高端,“备胎”愈充分。他更直指美国政客的做法低估了华为的力量,“限制令”会影响到华为的低端产品,但在高端产品特别是5G领域绝对不会受影响,别人两三年肯定追不上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