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台湾关系法”40周年 北京渐主导美中台关系走向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1979年4月10日,时任美国总统卡特(Jimmy Carter)签署通过《台湾关系法》,成为美台断交后维持关系的重要基石,也影响了美中台三角关系格局的形成。法案转眼间迎来40周年,台美相继举办多场纪念活动,双方强调这部法律对台湾的重要作用,台湾总统蔡英文更在周二(9日)与美国智库的视像会议上大谈台美如何“共享民主价值”。
不过《多维新闻》就撰文认为,《台湾关系法》是冷战时期美国国内政治平衡、折冲或妥协的产物,其象征意义大于实质保障力。在冷战不复存在的今天,北京在美中台角力中的主导权逐渐增强,台湾若仍然只抓住《台湾关系法》这根稻草,就会陷在“台美友好”的虚幻世界裹足不前。

台美陆续举办“台湾关系法”40周年纪念活动。图为台湾外交部长吴钊燮(左)与美国在台协会台北办事处长郦英杰(右)日前宣布台美合作成立印太民主治理咨商机制。(中央社)

“台湾关系法”是冷战产物

时值《台湾关系法》签署40周年,台湾外交部规划一系列活动,包括推出以钻石为造型的主标志,并搭配“台美恒久伙伴”的口号。台外交部长吴钊燮接受《中央社》专访,称未来《台湾关系法》仍旧会是台美关系的基石,盛赞美国依该法执行对台关系,“让台湾人民感到安心”。部分台媒则以“定海神针”来评价这部法律的历程与作用。

文章认为,两岸分治下的台湾由于历史因素与现实需要,对《台湾关系法》带有好感,视之为某种“护身符”,或许是不分蓝绿的共识。然而,台湾朝野对于这部法律的特殊情感,更多是出于地缘政治与两岸关系的考量,往往忽略了这部法律的本质。

首先,《台湾关系法》出台的1979年,冷战态势已然出现缺口,中美建交和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指标。另一方面,当时的美国国内对中国大陆仍有极大疑虑,尤其是美国国会本就有“亲台派”的传统,这些政治力量不可能因卡特一句单方面声明“美国继续关心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作罢,《台湾关系法》就是平衡、折冲或妥协美国国内政治的产物。

蔡英文受邀以视像方式向美国华府三智库发表演讲。(台湾总统府)

中美关系渐成主轴

其次,美国同时还要考量自身在台海的利益,一手促进中美关系正常化,另一手紧抓台湾不放。换言之,《台湾关系法》是服务于40年前的美国国家利益,以及美国在东亚区域战略布局,就算没有《台湾关系法》这件外衣,美国的对台策略亦不会有甚么差异。当时的台湾刚好需要美国的种种承诺与保证,才能维持政权的稳定,台美双方各取所需,共同缔造了美台断交后的关系模式并维持至今。

不过,近30年来冷战早已不复存在,中美关系更非只有对抗或摩擦,而是日益多元化、复杂化,中美在对方身上都存在着愈来愈多的利益纠葛。处于其中的台湾便显得更加尴尬,只要内部“抗中拒统”的力道增强,就会推使自身往美国靠拢。再加上两岸实力变化,北京愈发自信地掌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尽管短时间内现状不会出现大规模改变,但美中台之间的三角距离正在发生位移。

大陆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1月发表讲话,宣告大陆将牢牢把握对台主动权,启动两岸统一进程。(资料图片)

美中台关系不会“时空凝结”

正是因为《台湾关系法》如上所述的本质,40年后的台湾若仍只抓着《台湾关系法》这根稻草,就如同把自己置身于危如累卵的处境。只要中美双边关系有风吹草动,甚至是大幅度的转变,台湾依附在美国国内法《台湾关系法》下求生的路径,就会受到程度不一的挑战与冲击。

《台湾关系法》靠着法律形式,和美国过去的单极独霸地位,曾牵制美中台三方形成基本关系架构,但世界与区域格局的客观变迁,已经愈来愈难维持这个“时空凝结”状态。当中美都被这股历史驱动力推向前,台湾政府应理性看待《台湾关系法》40周年,切莫被喜悦冲昏了头,陷在“台美友好”的虚幻世界裹足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