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产业火热人才短缺 教育部核准35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专业

撰文: 李虎门
出版:更新:

为大力发展AI产业,中国教育部近日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内地共有35所大学成为首批获准设立人工智能系,料未来这些学位授予的门类为工学。

为发展国内人工智能专业,教育部近期一口气核准了35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系。(VCG)

依教育部29日公布的高校新增审批专业列表显示,获准设立人工智能学科的大学包括:吉林大学、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35所名校。

除此之外,还批准了96所高校“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203所高校获批“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5所高校获批“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101所高校获批“机器人工程”专业,25所学校获批“网络空间安全”专业,14所学校获批“物联网工程”专业等相关科系。

据了解,教育部如此紧锣密鼓的设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除了随著这几年人工智能火热,其实更迫切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短缺。

人工智能带来的产业变革已经开始影响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比如在城市交通、医疗、自动驾驶等方面的应用。(视觉中国)

也因此,无论是去(2018)年 4 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或是今(2019)年全国两会的提案,甚至在近期的3月23日至25日召开的2019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都可清楚观察“人工智能”都是热门讨论的议题。

即便在早前的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1月底公布的报告指出,中国、美国、日本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处于领先地位。而中国的学术机构相关专利申请量,更是遥遥领先各国。

然而,碍于国内过去人工智能并非一级学科,且与计算机科学、控制学、软件工程及统计数学等专业高度关联,使得相关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大多分散于其他一级学科中。对此,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杨放春直言形容,“国内教育存在著高开低走、碎片化、低水平重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中国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和智能技术人才的培养。”

与此同时,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条件下,再加上国际对官方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有些“看法”,有论者认为,“不如从基本层面出发,解决既定行业人力‘短板’的需求。”

以目前来看,内地高校正如火如荼的扩张人工智能专业,看似件好事,但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不免担忧“事倍功半”,并提出几点问题注意,像是教师团队的组成、课程体系的建设,产教融合、著眼未来以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的有机结合。否则,怕是政府砸下大资源,徒劳无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