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两会前瞻】冲击与压力并存 中共如何回应四大议题受关注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全国两会即将分别于3月3日与3月5日开幕。与去年两会相比,今年两会因为没有大幅度的政治举措和人事更替,似乎缺乏足够焦点来引起外界关注。惟 2018年的种种外部冲击与内部波动,似乎让正在努力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全面转型的中共高层倍感压力。
《多维新闻》的分析文章指出,在种种变数接连出现的情况下,今年的全国两会显然是一个最佳的窗口,以观察中共将如何回应国内民众和外界对于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的各种关切。

全国两会即将分别于3月3日与3月5日开幕。(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政治:修宪争议与机构改革

首先在政治上,《多维新闻》的分析文章认为,修宪带来的争议以及机构改革进展的疑问尚在。众所周知,中国实行的是党总书记、国家主席、军委主席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和领导形式。党总书记和军委主席没有任期限制,国家主席和副主席则在1982年版中国宪法中被规定“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2018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的立法机构——全国人大会议取消了国家主席两届(注:两届即十年)的任期限制。

西方媒体纷纷解读为这是为“终身制”做铺垫。惟中国官方媒体并不认同这种解读。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官媒认为,只对国家主席职位规定任期限制是不合理的,因为党总书记和军队主席都没有类似的限制。取消国家主席任期限制,可以保持“三位一体”的领导体制。

另外,2018年中国全国两会甫一闭幕,官方就出人意料地公布了上万字的国家党政机构改革方案全文,随后中共进行内部职权调整。但是“党政不分”“以党代政”批评声以及中国国务院被削权的质疑也开始出现。

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爆发,中美至今已举行了七次高级别磋商。图片摄于2月21日华盛顿。(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经济:中美贸易战冲击与经济放缓

其次在经济上,分析认为,中美贸易战给中国经济带来出人意料的冲击,中国民营经济争论导致的中国社会心理波动也并未完全消失。而“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潜在风险评估,产业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划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不仅为整个中国社会关切,也被视中国为全球经济引擎的观察人士关注的话题。

虽然今年2月28日,白宫经济顾问表示美国和中国有关贸易协议的谈判“进展非常好”,两国即将达成一项“历史性”贸易协议。但是去年3月爆发的中美贸易战,仍然让中共认识到:中国的成长必然会触发外部环境的急剧变化,甚至是阻力增大;虽然中国国力上升、美国在全球影响力逐步下降的大势所趋不会转向,但是传统的“东西划分”(冷战格局)并没有发生质变,在中美贸易博弈的关键时刻,当所有国家被逼作出表态支持中国还是美国时,美国仍然有足够的影响力。

外界预料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将进一步下滑至6%至6.5%的水准。(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而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多维新闻》的分析指,有外部因素但终归是自身经济增长周期造成的局面。外部预判2019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将进一步下滑至6%至6.5%的水准,中国政府从改善内部环境上发力被认为是最有效的政策导向。

在此背景下,今年全国两会期是否会释放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信号成为外界共同的疑问,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改善如何落实。

中共十九大报告承诺,到2020年中国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目标。(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年冲刺

分析指,在民生与扶贫领域,今年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前的最后一年,对于执政党中共而言时间紧迫。作为习近平所确定的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之一,扶贫是关乎亿万人口利益的国家大战略。中共十九大报告承诺,到2020年全国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目标。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中国在2018年再行脱贫1,386万人,如果对比2017年末的数据(农村贫困人口3,046万人),中国仍有1,600余万人口需在2019至2020年期间实现脱贫,这无疑是个艰钜的任务。所以,扶贫在今年两会上必将成为重要话题。

而扶贫与中国的“三农问题(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关系紧密。2019年中共发布的“一号文件”,释放“土地改革”在全国铺开的信号,这对于中共在农村扶贫具有重要意义。

2019年中国两会将公布的国防费用开支也是外界关注焦点。(资料图片/视觉中国)

军费:军改与战略任务开支

分析最后还提到了国防费用问题。就解放军本身而言,随著军改接近尾声,新的架构已经形成,装备更新、人员训练将持续成为之后中国军费开支的重点。从解放军面临的战略任务看,东向包括台海在内的西太平洋面临的压力骤增,西向则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而需要持续加大投入。由此可以判断,2019年中国两会公布的国防费用开支依然是外界关注焦点。 

分析称,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即将在2019年两会上公开的政府工作报告,以及期间中共高层可能释放的各种信号,显然是外界解读中共执政思路的最好参考甚至答案。

(《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