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分析】官媒赞誉应有理有节 慎防“捧杀”蹧蹋好作品
近日内地科幻大片《流浪地球》备受热捧,3日票房逾5亿元(人民币.下同),在内地网站豆瓣的评分则高达8.3分,可说是赢尽口碑和收视。
国产电影大获好评,更获外媒点名赞赏,引来内地官媒亦加入评论和分析。除了新华社刊出〈我们为甚么需要科幻〉,《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都转载一篇题为〈果然,能这样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的影评,致令这部难得精心拍摄的电影被“厉害了,我的国”化了,夸张得可称之为“捧杀”。
《流浪地球》由郭帆执导,剧本改编自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同名小说。刘慈欣被视为中国科幻小说复兴的领军人物,他于2015年成为首位获得雨果奖的中国作家。据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相比荷理活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特技效果获得正评,而有影评人更指,这部电影显示中国电影业已经成熟,标志著中国电影新时代的到来。
部份官媒一起“歪嘴和尚唱错经”
除了特技备受瞩目,《流浪地球》的故事主旨亦发人深省,最后是众人一起努力度过难关,寓意地球应该由全人类拯救。该篇获官媒加持的影评确实有提到这重寓意,但却节外生枝,一边指出电影没有强调“中国人拯救世界”,另一边却将结局含意“上升”至唯独中国人才有这种“中国科幻的核心价值观”,彰显中国“把整个人类当做一个命运共同体”,显然是为电影作品贴上巨大的政治含义。
影评以自谦之名行自吹自擂之实,对《流浪地球》强行加上一重不必要的政治色彩,浪费了公允评价出色作品的机会。《人民日报》和《环球时报》不仅未有加以指正,兼且还盲从剑走偏锋的论调,跟著一起“歪嘴和尚唱错经”,以至对内就促进文艺评论毫无裨益,对外则有画蛇添足之虞,窒碍中国电影人推广优秀文化产品。
新华社评论点明东西方互通之处
相比之下,同是官媒的新华社所撰署名评论就翔实有度得多。该文追溯科幻题材的历史渊源和嬗变,进而点明“不论东方还是西方”,科幻名作都有不少共通之处:“科幻的‘硬核’,并非预言乌托邦或者反乌托邦,而是帮助人们以全新角度审视自身环境和处境,警示人类在技术、文化、伦理等众多领域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另类’解决方案。”
由此可见,要宣传好作品毋须上纲上线,大张旗鼓地高喊“厉害了,我的国”,有理有节的评论更令中外各界心服口服,而这一点值得官媒以至内地官方宣传系统深思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