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孟晚舟被捕.分析】中国拒绝霸凌行径 也应拒绝被民粹绑架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11日(周二)出席2018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开幕礼,并发表演讲时特别提到,中国绝不会坐视不管“任何肆意侵害中国公民正当权益的霸凌行径”。这是自华为副董事长孟晚舟于加拿大过境时被捕后,中国外交系统最高级别官员对事件的言论,其中更不点名指美国的行径“霸凌”。而另一方面,中国民间亦群情汹涌,报道指一些公司已经设立奖罚规则来支持员工购买华为手机,惩罚使用苹果手机的员工。孟晚舟事件一时间引起内地反美者和民粹主义者的极大愤慨,但回首过往诸如反日游行和抵制乐天的经验,民粹并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适得其反,轻则破坏国家形象,重则有“被情绪绑架”之虞。中国在这冲突频生的关头越应有大国气度,彰显其自信。
孟晚舟事件已经激起民间的义愤,据陆媒报道,深圳科技公司梦派科技在官网发表“关于声援华为的通知”,表示如员工购买华为和中兴手机,公司会给予价格15%的补贴;若员工购买苹果手机,公司会按照市价给予100%的处罚。除了梦派科技外,网上亦流传两份通告,显示深圳市汇义盛电子设备有限公司和上海市南充商会均发出类似通知。
环时:发挥民间的“公共外交积极性”
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有实施“民间外交”的丰富经验,在这次事件中个别公司自发抵制苹果的措施,仍然在合理范围之内。官媒《环球时报》早前就中美冲突发表的社论提倡发挥民间的“公共外交积极性”,表示“或许只需官方放放手,用不了多久就会成长出一大片能够有力回应外部挑衅的‘红衣大砲’来”。
不过民间外交其实有时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当个别的自发性行动演变成大规模行动时,后果更难以预料。民间早年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反日示威活动,以2012年抗议日本提出钓鱼台国有化政策的示威活动为例,游行在全国多个城市进行,但最终演变成针对日企、日货的暴力事件,打砸抢烧行为被媒体广泛报道,中国形象受损,大陆媒体更斥责这是“泄愤式爱国”。
抵制乐天未能解决萨德问题
近两年来因为萨德争议,中国官方使出“限韩令”,当中包括限制国民赴韩旅游,民间也发生抵制乐天集团的大规模行动以作呼应。当时《环时》更发表题为“打击乐天惩罚韩国,中国别无选择”的社评,表示“用把乐天逐出中国市场来对危害中国国家利益的外部力量杀一儆百,这是中国作为大国应有的威严”。遗憾这一波民间外交不仅未能解决萨德问题,反而导致中韩关系结冰,令情势更为复杂,官方回旋空间缩小。
若中美关系被民粹绑架 中方得不偿失
自孟晚舟被捕以来,中方一直小心应对,以防事件会破坏“习特会”的成果。中方一来清楚表明立场,表示加美两国的做法有违道义,二来在舆论上不与贸易战混为一谈,以免令形势更混乱,在此皆可见中方的谨慎。但是12月10日(周一)美国高通公司宣布到在中国法院申请到对苹果iPhone手机系列产品的临时禁令,中国法院在此敏感时刻发布针对苹果的禁令,外界及民间不免会解读为对于孟晚舟被捕的报复行动。
民间近日已经出现了抵制苹果的个别行动,加上最新的中国法院判决,更容易演变为一股新的大规模抵制运动。然而根据之前经验,这可能使中美的谈判有“被情绪绑架”之虞。若中方因碍于面子而在对美的回旋空间缩小,这明显是得不偿失。
回过头看,华为在事发后第一时间发布《致全球供应商伙伴的一封信》,信中强调两点:其一,美国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对一家商业公司施压,是背离自由经济和公平竞争精神的做法;其二,华为不会因为美国政府的无理,而改变与全球供应链伙伴的合作关系。华为公司的回应有“全球大企业大气象”,也令人心生敬意:不是情绪化地渲染愤慨与悲情,不是诉诸公众情绪和民粹主义,而是冷静、理性、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