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推进外交战略出访中东四国 王岐山成最具实权国家副主席
10月22日,中国国家副主席王岐山开启中东四国之行。王岐山在以色列先会晤了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后又访问了耶路撒冷哭墙(又称西墙)。
23日,他访问了巴勒斯坦,在拉姆安拉会见了巴勒斯坦总理哈姆达拉,两位领导人共同见证签署《关于启动中巴自贸区谈判的谅解备忘录》等文件。
此后王岐山又返回耶路撒冷,会见以色列总统鲁文•里夫林,并在24日和内塔尼亚胡共同主持第四届中国和以色列创新峰会。据称,中以将在会议上签署涵盖科学技术、生命科学、创新、数字健康和农业领域的八项联合协议。
而在离开以色列后,王岐山还将继续访问埃及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中东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交汇之地,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长期占据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长,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增强,中东在中国战略中的重要性逐渐上升,而王岐山本次行程要访问的四个国家对于中国国家战略也都有巨大意义。
中国是最早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一直支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和平解决争端,而就外交上而言,对巴勒斯坦国家的承认与支持也是长期以来中国在阿拉伯世界持有的重要道义资产。
而在以色列作为一个国土面积70%是沙漠、自然资源匮乏、却又以创新著称的国家,于科研及创新层面对中国都有很大借鉴价值。如前文所述,王岐山和内塔尼亚胡共同主持召开中以创新合作联委会第四次会议,足以显示中国重视中以创新合作,这也符合中美贸易战爆发后,中共对于“创新”的重视。
埃及是主要阿拉伯国家之一,在阿拉伯世界地位举足轻重,与此同时,它也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重要国家。目前在基建方面,埃及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外交上两国亦大有合作空间。
而阿联酋则是习近平连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的唯一一个中东国家,它地处波斯湾入口,与伊朗隔波斯湾相望,与沙特和阿曼接壤。它临近交通要道,也是中国欲进入中东所必经的地区。
凡此种种,均可说明,正在访问中东四国的王岐山身负重任;而另一方面来看,亦可以说,王岐山的国家副主席这一职务亦颇有实权:他的前任副主席李源潮就未曾在担任此职务时访问过中东。
王岐山自从十九大后以国家副主席身份重返政坛以来,外界对其角色一直多有猜测。然而,担任副主席后,不同于早前几年在反腐运动中的高调形象,王岐山颇为“低调”,一段时间内并无外交方面的表现,与外界所期待的“第八常委”形象有不小差距,而外界似乎也逐渐习惯了此一转变。
然而,随著中美贸易战的发展和中国国际战略的推进,王岐山的独特作用正在逐步凸显。
今年5月,中共中央外事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王岐山成为习近平、李克强之外的第三把手——中央外事委员会委员。
8月份,王岐山在北京会见日本日中协会会长、前自治相野田毅时所提到的“认为中美产生摩擦是极为自然之事,并不认为这是贸易战。他还透露,正在分析美国国内局势及背景,以展开应对。”这些言语展现出,王岐山实际上仍参与处理中美关系。
而9月份,王岐山出面会见美国华尔街高管,更显示了他在中美关系中从未离开“棋局”。
毫无疑问,王岐山仍然是中国外交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官员,无论是此次对中东四国的访问,还是他对中美外交的深度参与,都体现了这一点。虽然可能真如王岐山本人所说,他已经不是主导中美关系的负责人,但是他依然是中国外交的关键角色。
习近平在国内大力倡导自力更生、转型创新,外交上则希望凭借“一带一路”实现中国在亚洲以及欧洲的整体布局,而从王岐山也正在以行动推进习近平的意向。本次他以副主席身份出访中东四国,就正代表著习近平本人的战略意向;而这也充分说明,他会是一个最具实权而又“大有作为”的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