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试种“海水稻”成功:理论亩产669公斤 实收261公斤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由于中国盐碱地分布广、面积大,水稻增产一向面临考验。1986年,广东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发现了一种新型耐盐碱水稻“海水稻”。及后,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领衔成立了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进行海水稻品种区域测试,并预计将在2020年大规模种植。
媒体报道,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周三(10日)开始收割在青岛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试种的海水稻。专家组现场测量编号1803的水稻产量,测出的实际亩产量为261.39公斤,其理论亩产量则为669.24公斤,标志着海水稻试种取得初步成功。

去年9月,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工作人员对“海水稻”进行收割取样。(新华社)

今年5月28日,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在新疆、黑龙江、山东、浙江和陕西的六大试验基地同时插秧海水稻,开展试种试验,为中国大面积盐碱地筛选优势海水稻品种。

盐碱地改良工程浩大

种植改造前,青岛市城阳区盐碱地稻作改良示范基地的土壤pH值在8.1左右,属于中度盐碱地,只在沿河周边生长一些芦苇,土壤表面则白茫茫一片。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挑选了适合的海水稻材料,并整合“四维土壤改良法”、要素物联网系统、土壤定向调节剂、植物生长调节素,对盐碱地进行改良。

研发中心周三(10日)开始收割在改良示范基地试种的海水稻。为保证数据准确性,基地当日采用人工方式收割海水稻。专家组从3块农地取样编号为1803的水稻材料,经测量、收割、脱粒、称重、去杂、水分测定等多道工序,再将所有数据汇总,计算出实收亩产量则为261.39公斤,理论亩产量为669.24公斤,标志着海水稻在这一示范基地试种取得初步成功。

“海水稻”试种备受争议

事实上,自青岛试种“海水稻”以来,一直备受外界争议。今年8月,中国著名水稻栽培专家凌启鸿发表学术文章,直言将该品种水稻命名为“海水稻”名不符实,因为一般海水含盐量为3%至3.5%,海水稻的试种环境含盐量则只有0.6%,“海水稻”实作上并不能用海水灌溉,也很难推广到全国大面积种植;更有学者批评“海水稻”背后反映中国科学界出现一股“浮躁之风”,呼吁“做研究可以,但别总想着抓眼球。”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