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私营经济退场论”引发风波对中共的三点启示

撰文: 多维新闻
出版:更新:

针对最近突然冒起并在内地引发了极大焦虑的“私营经济退场论”,日前在东北视察的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出了一锤定音的结论。
《多维新闻》28日发表社论指出,虽然恐慌已暂时平复,但对中共而言有三点启示,一是“左派”余毒在中共党内阴魂未散,社会上亦有不可低估的基础;二是中共必须要更重视官方舆论、宪法及政策权威的建设;第三是必须重视民企经济遇到的困难,政策上要实践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

文章指出,习近平在辽宁视察期间,特地参观当地一间民企,并表明在“毫不动摇地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也毫不动摇地支持、保护、扶持民营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又承诺要为民企营造好的法治环境,“最高领导人在视察一个以国有农场和重工业为主的区域时,却特地到一个民营经济企业参观,并公开发出这样明确的声音,想要表达的用意已经不言而喻”。

习近平在辽宁考察时到民企参观,主动谈及中央政府对国企及民企未来发展的立场。(新华社)

社论又提到,事实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早在9月19日出席天津夏季达汶斯论坛时已公开表明,中国将坚持“两个不动摇”,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决消除阻碍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种不合理障碍。李克强9月27日考察浙江时更再次强调,“我们还会出台更多政策,给民营企业更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李克强表态后,多间官媒其后亦发文驳斥“私营经济退场论”,最终由习近平“一锤定音”,一段时间以来的风波终于消退了,众多民企的焦虑也短暂平复。

内地金融人士吴小平文章《中国私营经济已完成协助公有经济发展的任务,应逐渐离场》在网络广泛流传,引发风波。(网上图片)

社论认为,追溯“私营经济退场论”的出现,是学界、民间及部级官员先后发声推波助澜,“在中国民营经济因为自身发展遭遇瓶颈,同时又面临巨大内外压力的情况下,这种声音密集出现,在社会深层产生焦虑情绪并不奇怪。”社论指出,从中共党内来看,对共产主义的教条认识和极左意识形态,虽然在过去40多年被改革开放压制,但其实仍在中共党内阴魂不散;从社会层面来看,过去几年中国政治向传统复归,让不少遗老遗少产生错误认知,误以为能趁势再在中国施行其极左主张。最后一点,就是显然有部分根本毫无理论素养和政治责任的官僚,纯粹是在揣测上意,遂行“宁左勿右”的政治投机。

社论指,幸运地中共决策层保持清醒认识,接连对外明确表态,得以暂时刹停“私营经济退场论”风潮。就此事而言,有三点是值得中共注意。一是左派余毒依旧在中共党内阴魂未散,在社会上也有让人无法低估的社会基础。正如中共已故领导人邓小平曾表示,“中国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对中共来说,如何在向传统政治和意识形态回归过程中,既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让更多人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时又要遏制住党内极左理论家的政治冲动和官僚的投机冲动,避免中共被扭曲异化为要搞脱离实际的“文革”复辟。例如可对左派主张或言论露头就打,不让他们形成气候,不能让他们以“政治正确”的旗号做实际上不正确的事。另一个方法是在开放讨论的同时,要注意舆论的结构平衡,不能让舆论场被左派垄断。

社论指,幸运地中共决策层保持清醒认识,接连对外明确表态,得以暂时刹停“私营经济退场论”风潮。(新华社)

第二点是中共已是高度集权,故必须更重视官方舆论权威与宪法权威建设,要透过有序授权为在国家治理中出力的专业部门和专业官员建立权威。在今次事件中,可以明显看到事实上在初起之际,无论是官方喉舌还是社会舆论都在自觉、自发地进行批判,不但官员表明支持和保护民营经济发展,中国宪法和相关法律上亦早明确写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但在社会层面上,官员的声音也好,宪法与法律条文也好,竟都无法令民众完全放心,最终要到领导人出面才能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故此,中共必须认识到虽然在中央集权的传统政治文化以及历史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下,决定必须有一个领导核心或强势领袖,但也必须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更加重视专业部门的职能发挥,要更有力推进依法治国,增强宪法和法律权威,要权力已经“定于一尊”和尊重制度与宪法、法律的实践上达致平衡。

第三点就是必须重视民营经济遇到的困难,不仅只是宣示,更要在政策实践上做到这一点。民营经济是支撑中国经济和具体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新时代“两阶段发展目标”的重要支撑,在中美贸易战下更是中国取胜的信心来源之一。姑勿论当前中国民营经济是因为其自身发展转型影响、是因为在经济减速过程中受到其它挤压、是因为受到中美贸易战的外部影响,或是因为承担太多本来不应该承担的税费压力与社会责任,他们的日子确实非常难过,甚至有评论指已经达致40年来最困难的程度。必须承认,这次风潮能风行一时,确实是戳到了社会痛处。所以,对中共来说,要想彻底让“民营经济退场论”的妖风停息,最根本的做法,其实是认真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

(多维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