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5周年】北京学者王文:中国“强撑论”纯属无稽之谈
中国提出“一带一路”迎来5周年,其所激起的“涟漪”已波及全球,但随著中国海外投资项目开始出现各种问题,以及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变化,国际舆论逐渐开始给一带一路贴上“称霸”、“新殖民主义”等标签。
无论外界风评如何,中国高层对“一带一路”的重视不曾减少半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出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并发表讲话,再次强调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带给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案。
时值“一带一路”5周年之际,《多维新闻》采访不同国家的学者,谈谈他们对于“一带一路”的理解。此为系列访谈第一篇,访谈对象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
问:今年是“一带一路”五周年,回顾过去五年,习近平提出的这一大战略遭遇了很多非议。悲观论者甚至认定,这一战略基本处于推行不下去的阶段,中国碍于面子在被迫“强撑”。作为长期研究和实地调研“一带一路”的学者,您如何评价这一战略在过去五年的推行情况?
王文:我不认为中国在“强撑”,也很不赞同外界所谓“推行不下去”的说法。今年是“一带一路”五周年,我们通常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改革开放2.0。如果这么比较的话,现在“一带一路”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也即1983年或者1984年的时期。
问:所以现在就评判“一带一路”的成功或失败还太早。
王文:没错。如同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一样,全世界可能都没有预料到40年后,中国能走到今天。要知道,改革开放进行了15年的时候,全中国最聪明的一群精英,还在讨论和争辩的面红耳赤的一个问题是“姓资姓社”,现在看来这个问题非常愚蠢对不对?同样的道理,现在“一带一路”才五年,就有那么多人盖棺定论失败了,说中国在“强撑”,我认为这只能是代表下这个判断的人太夸张,自不量力。
以大历史观来看,我认为对中国这么大一个占有全人类五分之一人口,且唯一一个全人类在本土没有中断过的民族和大国来说,应该保持高度的敬畏感。这并不是说“一带一路”必然会怎么样,我之前写的文章中也反复表达过对“一带一路”前景看好的观点,但同时也承认道路非常曲折。
所以如果有要对于“一带一路”过去五年进行评判,我个人还是认为,一些“唱衰”的学者应该多走出去看看。国际上很多政府用实际行动在投票,越来越多的国家签署“一带一路”联合声明以及合作备忘录,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拿著真金白银走出去投资,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多维:提到“一带一路”,可能外界非议颇多的是,中国在推进的过程中往往扮演著“撒钱冤大头”的角色,尤其是在处理与非洲等国家的关系时。即将于9月份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中方给予了很高的规格,诸如此类的非议也随之在民间舆论场集中爆发。
王文:绝大多数的非洲国家甚至所有的非洲国家,都支持中国“一带一路”,这次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结果也是商讨中国和非洲的战略对接和战略合作,探讨非洲2063计划和中国“一带一路”更进一步的夯实战略阶段。 数十年来,中国在非洲援助修建了上万公里的铁路、公路与桥梁,数百个学校、医院、图书馆与体育场,用铁一般的事实驳斥了西方媒体常报导中国在非洲推行“新殖民主义”的论调。然而,对非援建项目在中国国内舆论却常受争议,被认为是“亏本买卖”,甚至被认为“中国撒钱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