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十年】川滇地下云图网或今年建成 4年后实现地震预报

撰文: 郑子健
出版:更新:

几天前,在汶川地震十周年之际,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减灾所)发布消息称,其已在四川、云南两省开始建设中国首个地下云图网。
内地《北京青年报》公众号“政知见”5月13日报道,减灾所所长王暾透露,原定未来用1到2年建成川滇地下云图网,但按目前进度也许今年有望建成。其后其团队将再用3年左右,采集10个左右5级以上的地震案例,以作内部技术试验,进而逐步公开试验,若成功,将通过政府开放地下云图的地震预报服务。

减灾所所长王暾。(政知见)

不过,王暾指出:“如果系统验证成功,那么以今天为原点,预测未来三周或者三天甚至三小时,某一个区域内地震发生的概率是可能的。但无法精确到告诉你几点几分、在哪里一定会发生地震。”

如同天气预报所绘动态云图

按目前规划,川滇地下云图网拟在四川、云南建设2000个地下云图监测站。其中,每一个感测器可在两三秒内监测地下10至20公里的应力和能量的物理量。感测器再通过网络,即时传输监测数据至预报中心,预报中心汇集这些资料后可以自动生成地下云图。通过地下云图,当局可以实现地震预报。

实际上,地下云图反映地下8至20公里的应力和能量的动态演变。在视觉表达上,如同天气预报中所绘制的动态云图,应力大的地方发生地震的可能性就高,震级和应力区域的面积有关,发生的时刻和“应力云”变化的速度有关。

川滇地下云图网或今年建成,4年后实现地震预报。(政知见)

感测器回应速度以秒级计

王暾称,国产地震预报系统创新在于“化繁为简”,判断地震发生只与应力、能量的积累程度和断层的断裂强度有关,而与应力积累过程无关。即对临震预报而言,不需要考虑地震孕育的复杂程度,地下云图设计亦因而以探测应力为主。

王暾亦表示,其团队制作更加高效的感测器,这种感测器虽然安装在地表,却可以通过物理学方法迅速探测到地下8至20公里的应力,回应速度以秒级计。而以往已有传统的探测应力手段,均不能即时反映应力、能量变化。例如通过观察水位,或者通过GPS观察地表位移,所得数据可能源于上万年前的地下应力变化,这和临震预报肯定是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