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宫一号坠落】外交部称未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内地专家答疑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今日(4月2日)早上8时15分左右,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坠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中国外交部今日回应称,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

天宫一号4月2日早上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坠落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Fraunhofer FHR)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回应有关天宫一号器件是否会对地面造成损伤的问题时称,据中方有关部门监测分析,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于北京时间4月2日上午8时15分左右再入大气层,再入地点位于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绝大部分器件在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烧蚀销毁。据了解,目前没有发现对地面造成损害。耿爽强调,中方始终高度重视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一直按照国际公约和国际惯例,本著高度负责的精神处理此事。中方多次向联合国外空司通报有关情况,保持信息公开透明。

2011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借助火箭长征二号,获送上太空执行任务。(视觉中国)

于2011年9月29日发射升空的天宫一号,就此正式谢幕。据《新京报》报道,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小火箭”工作室创始人邢强表示,此次天宫一号再入堪称“完美”,落区也正处于太平洋“航天器坟场”区域。邢强计算预计,8吨左右的天宫一号,将产生1至1.5吨左右的残骸坠入大洋。

天宫一号残骸有没有可能坠落陆地?为什么要采取无控方式回归?就天宫一号再入的相关问题,航天专家进行了解读。

为何采取无控方式再入? 答:已经与地面中断数据联系

航天器再入大气层,分为受控再入和无控再入两种方式。天宫一号采取了无控方式再入。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秘书长、航天科工集团二院研究员杨宇光表示,航天器采取无控方式再入大气层,原因一般包括已经超过服役寿命,或发生故障失去控制,以及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已经用完。

2016年3月,天宫一号正式终止数据服务,进入轨道衰减期。这意味著天宫一号与地面失去了数据联系。美国航空航天学会会员、“小火箭”工作室创始人邢强解释,这表示地面无法上传数据进行姿态和轨道控制,也就无法使其受控坠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国际上航天器再入主要选择受控再入。”邢强说,例如中国去年发射升空的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在完成任务后,也是以受控再入方式返回。

砸到人的概率有多大? 答:从未有人受到再入航天器伤害

邢强从2016年开始跟踪计算天宫一号轨道,根据计算结果,天宫一号残骸坠入海洋的机率一直在90%上下浮动。这一数据根据天宫一号运行在南北纬43度左右范围内的轨道特性计算出来。

据统计,从20世纪60年代到现在,人类大约有15,000吨以上的航天器残骸落回地球,从未伤害到人口密集地区的居民。NASA统计数据表明,仅2014年就有超过600个失效卫星、废弃火箭末级和其他碎片再入地球大气,总质量超过100吨,没有收到人员伤害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国际通行的做法是让航天器受控坠落到南太平洋远离大陆的深海区。根据以往纪录,已有大约300多艘航天器或人造卫星,坠入南太平洋一个被称为“尼莫点”的“航天器坟场”。(网上图片)

历史上确实有过航天器残骸坠落在地面上,1979年美国“天空实验室1号”原计划坠落在人口稀少的南非开普敦以南1,300公里的海洋中,但碎片最终陨落至南印度洋海面和澳大利亚西部的沙漠地区。邢强表示,航天器坠落地面是一个概率问题,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最好选择受控再入。

2013年6月23日,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再次成功进驻天宫一号,并按计划继续开展相关科学实验。(网上图片)

如何预测再入时间与地点? 答:与太阳活动有关联

今天早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预计天宫一号再入时间为今日8时49分(最早时间8时11分,最晚时间9时33分)。最终,天宫一号于8时15分左右再入,落入预测区间。

杨宇光表示,无控航天器的陨落区域是不可控的,其陨落时间和区域范围也难以准确预报。即便知道无控航天器准确重量,由于航天器姿态不受控,其迎风面积大小也难以确定。所以,当航天器的高度很低时,大气阻力的影响是最难估计的。“目前各国均不具备准确预测的能力,对于失控航天器而言,一般只有再入大气层前的最后几圈才能有相对准确的预报。”杨宇光说,一般在最后2小时才能确定再入时间,并将再入区域确定在长度为12,000千米的范围内。

邢强则表示,此次天宫一号再入的精确预测也拜太阳所赐。太阳活动的活跃程度会影响航天器再入过程,从而影响预测精准性。太阳活动越活跃,大气层高层密度就更高,航天器受到的再入阻力更大。而3月下旬,太阳活动比较平稳,导致对天宫一号再入时间预测较为精准,没有受到意外的太阳活动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