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信息也能成间谍工具?国安部重拳打击“投敌换钱”案件
撰文: 许祺安
出版:更新:
国家安全部今(16)日透过官方公众号发布文章,揭露国家安全机关近期相继侦破多宗涉案人员主动投靠境外间谍情报机构,危害国家安全的案件,并及时消除潜在泄密隐患。相关案例显示,涉案人员包括曾在涉密单位任职的钟某和戚某,以及无业人员宋某,均因经济压力或个人问题试图以情报交易牟利。
钟某案:假扮涉密领导卖情报
钟某原为某涉密单位下属企业聘用人员,离职后因创业失败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银行账户遭冻结。为缓解经济压力,他主动联系境外间谍情报机构,谎称自己是涉密单位领导,并提供其曾参与的涉密项目相关信息。国安机关在其与间谍接头前将其依法抓获。
戚某案:理财失败盗密求财
戚某在某涉密单位工作期间,私自留存大量涉密资料,后因理财失败导致巨额亏损,萌生卖情报换钱的念头。他将涉密资料原件带回家拍摄并传递给境外间谍机构。国安机关发现后将其抓捕,经鉴定戚某持有多份国家秘密级资料,最终被判有期徒刑2年3个月。
宋某案:下载公开信息谋投靠
无业人员宋某因经济困难试图以投敌换钱。他透过网络下载公开科研信息进行整理,试图以此提升“价值”。虽未涉国家秘密,宋某的投靠行为仍违反《反间谍法》,被国安机关依法行政处罚。
国安机关提示:间谍行为法律后果严重
根据《刑法》和《反间谍法》,参与间谍活动最高可处无期徒刑,即使未构成犯罪,也可面临行政拘留和高额罚款。国安部呼吁公民依法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发现可疑行为可透过12339热线或线上平台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