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网络新闻乱象 网信办:不得擅自用“新闻、报道”等字眼
为进一步规范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活动,推动主流新闻舆论的健康发展,营造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网信办印发通知,启动为期三个月的“清朗·整治违规开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专项行动。此次专项行动旨在打击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聚焦五大突出问题,包括使用与新闻资讯内容严重不符的夸张标题,或者擅自使用“新闻”、“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全面整顿网络新闻秩序。
打击虚假新闻与夸张标题
《北京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长安街知事》今(3)日报道,此次行动重点之一是打击编发虚假或不实新闻信息的行为。网信办发现,一些平台和账号为了博取关注,发布与实际内容严重不符的夸张标题,甚至恶意篡改新闻信息,误导公众视听。部分新闻还通过断章取义、拼凑剪辑、合成伪造等手段传播错误信息,对社会舆论造成严重负面影响。此次专项行动将对这些行为进行重点整治,确保公众获取的新闻信息真实可靠。
防止舆论监督被滥用牟利
专项行动还针对一些平台和个人借“舆论监督”之名,进行非法牟利的现象。一些人通过编辑、发布、转载甚至删除新闻信息的手段,干预新闻信息的呈现方式,利用舆论威胁或胁迫他人,谋取商业利益。这种不正当的行为,既破坏了新闻信息的真实性,也损害了行业的公信力。网信办此次行动明确表示,将坚决打击这些通过新闻信息服务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净化舆论监督环境。
假冒新闻单位发布信息将遭严惩
针对一些假冒、仿冒正规新闻单位的行为,本次专项行动将加大打击力度。部分平台和账号未经授权,擅自使用“新闻”或“报道”等具有新闻属性的名称和标识,以冒充新闻网站、报刊社、广播电视机构等方式开展新闻信息服务。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新闻单位的合法权益,也严重扰乱了互联网新闻信息市场秩序。网信办强调,将严厉打击此类仿冒行为,确保公众能够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新闻信息。
规范新闻信息服务资质与许可
此外,未经许可或超出许可范围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行为也将成为此次专项行动的重点整治对象。一些平台和个人在未取得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情况下,违规进行新闻采访、发布新闻信息,或超范围转载和传播新闻内容。为了维护行业规范,网信办将加强对资质的审核与监督,确保所有新闻信息服务的开展均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进行。
严查伪造、倒卖新闻服务资质
本次专项行动还将打击伪造、倒卖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行为。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出售、出租、转让或委托第三方运营等手段非法获取新闻服务资质,甚至通过虚假材料和不正当手段骗取许可证。这些行为严重影响了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网信办要求,各平台应严格把关,切实杜绝伪造资质和倒卖许可的情况发生。
优化算法与推动持证亮牌
为了保障专项行动取得实效,网信办强调,各地网信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加强对专项行动的组织领导,确保整治工作落到实处。各大平台要进一步优化公众账号的类别设置,专门设立“新闻类账号”,并将资质审核作为开设新闻类公众账号的前置条件。各类网站、平台、应用程序以及网络直播等形式的新闻信息服务,均需在显著位置明示服务主体名称和许可证编号,做到“持证亮牌”。
同时,网信办还要求平台优化算法推荐机制,对新闻类账号发布的高质量新闻信息进行优先推送,以提高主流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此外,公众投诉和举报渠道也将进一步拓宽,以便及时受理和核查相关违法违规问题线索,确保违法行为得到迅速查处,对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形成有效的震慑作用。
营造健康清朗的网络环境
网信办本次专项行动旨在通过整顿违规的新闻信息服务行为,提升互联网新闻的整体质量,营造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通过打击五类突出问题,专项行动将促使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更加合法、透明,为公众提供可信赖的信息平台。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还能为构建良好的舆论生态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