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报告3宗登革热聚集病例皆属中老年 为历年最早出现本地疫情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5月11日消息,截至5月9日,广州在今年已报告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是历年来最早出现本地疫情的一次。

据《广州日报》报道,目前出现的3例登革热本地病例的居住地在200米的范围内,经过流行病学调查,为一起由外地输入引起的登革热本地聚集病例。患者均为中老年人,属于轻症,经过治疗后都已好转。出现病例报告后,街道、疾控机构立即对该区域加强了蚊媒消杀。

广州市目前已加强蚊虫消杀。(广州日报)

登革热是由“患者-伊蚊-其他人”的途径传播,在广州,传播登革热病毒的主要是白纹伊蚊,也就是俗称的“花蚊子”。登革热患者或隐形感染者被伊蚊叮咬后,病毒在伊蚊体内一般需要经过8~10天的增殖,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播给人。

登革热又被称为“断骨热”,剧烈疼痛是典型症状之一。具体可以归纳为,“突发高烧+三红征+三痛+皮疹”。

登革热传播途径。(广州日报)

一般来说,突发高烧,体温可升至39℃~40℃甚至以上;三红征则是面、颈、胸部潮红。甚至出现眼结膜充血、浅表淋巴结肿大、牙龈等无端出血等;三痛为剧烈头痛、全身关节痛、肌肉酸痛,皮疹则是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出现充血性皮疹或点状出血皮疹。

专家提醒,如不小心感染了登革病毒,也不用过于惊慌。登革热患者一般预后较好,经及时治疗后,基本可以康覆,但也有少数患者会发展为重症甚至死亡,因此请大家务必科学防范。预防登革热,避免蚊虫叮咬是关键。防蚊要注意翻盆倒罐清积水,减少伊蚊幼虫孳生。

广州疾控提醒:两周内自登革热流行区(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返回的市民,如果出现发热、皮疹或全身酸痛等症状,立即到正规医院就医并告知旅居史,避免延误病情导致重症。

目前,广州市疾控中心已经在全市启动白纹伊蚊监测,市民可在广州市疾控中心官方网站上的“蚊媒地图”专栏进行查阅,了解自己身边的蚊媒密度情况。

广州市蚊媒监测地图。(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