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太多,游客都不够用」 内地疯「古城游」:当心还没火就凉了
今年“五一”假期期间,内地旅游生机蓬勃,有大数据资料显示,内地旅客对文化遗产类景点的客流热度同比增幅6.7%,各地以古城、古镇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景区,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打卡。然而,内地有更多古镇正面临共同的困境:还没火就凉了。
《新华网》7日引用腾讯位置大数据资料,罗列包含大理古城、丽江古城、乌镇古镇、凤凰古城等内地10座在“五一”收获满满人潮,热度满点。据统计,湖南的凤凰古城在今次“五一”假期,接待游客达到40.15万人次,浙江的西塘、乌镇两大古镇,接待游客也分别达到47.14万人次、30.59万人次。
但撇除连假带来的人潮效应,内地很多古镇正面临共同的困境:还没火就凉了。
《腾讯网》8日刊载《冰川思想库》评论文章,直白点出,近年古镇遍地开花,吸引大量游客,古镇旅游热背后,是古镇建设的狂热,但放眼望去,能够持续爆火的终究是少数。很多网红古镇,有的目前已经客流稀少、严重亏损,还有的刚刚建成就进入荒废烂尾状态——在缺少科学规划的古镇烂尾之后,一些地方正在承受一哄而上、跟风模仿的恶果。
文章提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三部门2016年曾发布《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政策层面的鼓励引导,掀起了一股建设特色小镇的风潮,其中包括大量旅游功能的特色古镇。
但早在2012年,中国古城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林鹏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提到一笔数据:“目前我国共有2800多座已开发或正在开发的古城镇,数量肯定是全球第一。”时至今日,中国的古镇数量可能远远超过2800个。
与此同时,截止2021年底,全中国县城数量不到1500个,以2800多个古镇为准推算,相当于平均每个县标配了大约两个古镇。这导致古镇遍地开花的同时,“撞脸”的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评论文章抨击,内地古镇在商业运营上高度雷同,名曰古镇,其实就是披著古镇外衣的商业街,“千镇一面”——吃著相似的小吃、同样卖著来自义乌出产的纪念品,不断制造审美疲劳,让游客失去重游的动力。
文章以号称最赚钱的古镇之一乌镇为例,依运营主体中青旅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公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乌镇景区共接待游客772.07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7.84亿元(人民币,下同),实现净利润2.84亿元。而乌镇开发的成功,让很多地方看到古镇巨大的引流效果,于是纷纷跟风效仿。那怕是地方没钱投资也没关系,可采用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交给市场化的民间资本来操盘。
于是乎,地方打著文旅旗号,堂而皇之搞房地产卖地卖房的隐秘逻辑遍地形成。最终造成了“古镇太多,游客都不够用了”的局面,一个旅游城市甚至能同时冒出三、四座古镇。
官媒《新华社》2021年引述“中国特色小镇死亡名单”文章报道,直指不少内地特色小镇遭逢资金链断裂处境,以致商户逃离让其沦为“空城”,是时内地至少有100个“文旅小镇”处于烂尾或倒闭状态。
报道抨击,特色小镇从“扎堆开建”到“批量倒闭”,最终沦为“空心镇”“鬼镇”,表面看多是客流减少或专案烂尾所致,根本原因则是规划建设、产业结构、文化底蕴、专案定位、运行模式等方面先天不足。
如今,“五一”连假结束,风光无限乍好的古镇旅游,借由榜班宣传再次火爆内地网络,或将再次刺激古镇开发热潮。但现实是,很多古镇的共同困境:还没火就凉了的问题并未从根本获得解决。评论文章悲观警示,无视文旅市场规律,一哄而上大规模开发,靠复制粘贴打造出来的“假古镇”,迟早会走向衰败甚至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