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多重人格?分不清现实与幻觉 VS 同时拥两种思维
提起精神分裂,很容易就令人联想到多重人格,因为两者字面意思似乎相近,而很多电影都把两者混为一谈。但精神科专科医生张汉奇指出,“精神分裂”和“多重人格”其实是两回事。
张医生解释,“精神分裂的意思并不是一个人的精神出现分裂,而是病人思想或感觉出现失调。思想失调例如觉得有人要害我,觉得自己好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感觉失调例如幻听,明明没有声音却听到声音,或明明身边无人却觉得有人摸自己,或空气中没有味道却闻到特殊气味等等。所以实际上,精神分裂是一个生理上的病,患者有认知功能障碍,分不清现实和幻觉。”
在流行病学上,大约每100人之中有一个会有精神分裂,即伸算本港有7万多人。大部份患者在十多廿岁开始病发,男女比例分别不大,但男性患者倾向于较早开始病发。
张医生表示,诊断精神分裂主要有两个准则:病人有否思想或感觉失调,以及这些症状出现的时间有多长。“我们会通过问诊,和病人倾偈,问他几时开始有这些感觉,听到什么声音,怎样觉得有人想害他等等,在倾偈的过程中评估病人是否有精神分裂,然后看看这些症状出现了多久,再总结出诊断结果。”
当确诊精神分裂,可以药物治疗,张医生又指,“药物的帮助很大,因为我们相信精神分裂病人脑里面有些分泌失调,因而令相关症状出现,如果能够食药令内分泌回复平衡,病情就会改善。至于能否断尾?由于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这个病上扮演重要角色,病人食药可改善症状,但不能改变遗传基因,所以难言断尾,但只要控制好症状,没有幻听,不复发,已经很理想了。”
至于多重人格(人格分裂),张医生表示是指一个人同时存在多种思维方式,各自独立执行,不受其他思维影响。“简单来说这不是生理毛病,而是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男远多于女,比例为1:9。”
在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Ⅳ版)中,多重人格被归类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诊断标准如下:
1. 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身份或人格状态。
2. 至少其中两种身份或人格周期性地控制着患者的行为。
3. 患者不能回忆重要的个人资讯。
4. 这种情况并不是由某种物质或一般身体疾病引起。
治疗方面,张医生表示职业疗法、音乐疗法、家庭疗法等都有文献记载对多重人格有一定帮助,“还有一种会用到的是‘动态解构心理疗法’(Dynamic Deconstructive Psychotherapy, 简称DDP),透过促进患者对人际交往经验的加工,以及在治疗关系中提供新的经验,从而刺激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对部份患者可带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