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遗|中医拆解多种慢性运动损伤 结构治疗助引导肌肉复位
运动员无间断的训练和比赛,令他们的身体难免伴随各种伤患。伤患所带来的痛感虽然短暂,然而置之不理容易会变成慢性损伤,不但会影响运动表现,更可能埋下韧带断裂的危机。承治堂的余小镇医师治理过多名运动员,深明慢性损伤对运动员的影响,余医师更分享其独特结构治疗手法,除了可解决伤患,长远更有助提升运动表现。
急性损伤演变成慢性损伤 没有明显疼痛容易忽视
据余医师的临床观察,运动员的损伤通常由以下情况造成,包括为突破极限而进行强度训练、在比赛时超越平日表现而导致肌肉损伤,或各种碰撞而造成关节损伤。这些损伤属“急性损伤”,当疼痛消除后,运动员通常急不及待又重新缎练或参与比赛,使急性损伤逐步演变成“慢性损伤”。慢性损伤未必会产生明显疼痛,却会一定程度上影响运动表现,更可能造成关节韧带的钙化断裂,为运动生涯带来严重影响。
余医师指,慢性损伤的可怕之处在于没有明显疼痛。疼痛是身体发出的讯号,当身体出现问题时,疼痛提醒我们要处理问题,并驱使我们限制某一部份的运动功能,以免进一步受伤。然而,运动员身上经常存有不会造成明显疼痛的慢性损伤,令运动员掉以轻心、疏忽处理。
肌肉过度收缩出现落差而形成粘连 骨关节错位令肌肉扭旋影响运动表现
运动员经常会感到肌肉酸痛,余医师指出实这些酸痛并非由乳酸造成,而是由于肌肉过度收缩以及各组肌肉收缩的程度不一,令肌肉筋膜之间或皮肤与浅层筋膜之间的位置出现落差所引发。
虽然拉筋和按摩可令筋膜放松并重新排列,使酸痛迅速消除,但如果继续进行训练和比赛,身体缺乏足够时间复原便很容易在肌肉或关节韧带等组织形成粘连。这些粘连会限制肌肉的活动范围,造成肌力不足及乏力的感觉。
另一种常见的问题是关节的扭旋错位。鉴于运动员的肌肉弹性较好,身体存在着不少代偿空间,因此错位未必会立刻造成疼痛。然而,微小的骨关节错位或会扭旋附著的肌肉,令该部分肌肉的收缩功能下降;这个情况亦有机会出现在帮忙代偿的肌肉。日积月累之下,受影响的肌肉便会出现酸痛不适,继而影响运动表现;更甚者,受力不正常的关节韧带会出现劳损钙化,引发断裂危机。
康复或留有疤痕形成拉扯力 一般人亦会出现错位
余医师续指,当肌肉撕裂后再康复,或进行手术后,皮肤、肌肉或韧带上或会留有疤痕,这些疤痕会形成拉扯力,一定程度上限制肌肉的活动力,甚至沿著肌肉力线,对更远的肌肉造成影响。与关节错位所造成的扭旋情况相近,拉扯同样会影响运动表现,甚至埋下关节韧带断裂的风险。
事实上,除了突然用力过度、承受过猛外力等原因之外,肌肉、韧带、骨骼等组织之所以会出现撕裂,另一个罪魁祸首就是关节肌肉出现错位。这个情况往往是由于运动员受伤后的愈合过程中,原先存有的问题尚未得以纠正,新的问题又形成,两者叠加起来,使伤患处未能正确复原,形成错位。
其实不只运动员,一般人士身上同样有潜藏的错位问题。余医师不时遇到因运动而受伤的一般人士前来求诊,这些人身体原本便有不正常的错位或扭旋,只要稍为过量运动便会出现周身酸痛,甚至是持续不能缓解的疼痛。这些情况在进行羽毛球、网球、乒乓球等单边性运动尤其常见,因为单边肌肉的使用量较高,令身体的偏移情况加剧,更容易引起不适。
结构治疗找出错位根源 针灸有效解除粘连
慢性运动损伤能透过中医理疗纾缓并治疗,其中结构治疗方案是师承自台湾大师的独特手法,治疗效果显著。结构治疗处理错位的手法轻柔,著重先找出错位的根源所在,再引导肌肉和骨骼自行复位。许多局部性问题或是由多个位置较远的错位造成,所以找出根源所在,能达至更佳疗效。
在处理粘连方面,治疗目标是解除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粘连和相互拉扯,余医师会以针灸方法处理。在找到粘连位置后,在适当的刺激和角度调整下,用针轻轻将其针开,当大部份的粘连点分开后,患者可即时感觉到整个区域的肌肉松开,收缩力提升。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在运动周期的任何时间进行。
运动员或需时适应复位 治疗宜于休整期进行
如果损伤涉及肌肉、骨骼的错位或疤痕等,同样采用针灸治疗,但治疗时间则略有不同。对于没有明显疼痛、只在运动时有一部份肢体较为耗力或灵活度较低、强度训练或比赛后有某些部位比较疼痛的一类,治疗应在比赛后的休整期进行,而不应在比赛前期将粘连情况彻㡳分离。
“原因是这些错位存在已一段时间,运动员早已适应这种错误状态,因此经治疗复位后,运动员需要时间去适应并训练调整后的肌肉。一般情况下,适应期约为一个星期。”余医师补充指,如果运动员难以抽空,仍可先透过手法将错位问题稍为对齐。
损伤对运动员而言在所难免,但余医师劝说运动员不应轻视问题。受伤后重点是及早发现潜藏问题并给予适当治疗,从而减低进一步受伤的风险,以及损伤对整体运动表现的影响。而且透过结构治疗达至更彻底的分离和调整后,运动员会明显感到活动更灵活、进步空间更大,表现得以提升,甚至突破自身极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