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一文简介3类“痔疗”这4类人士风险高!医生解5大痔疮迷思
不少人都有时会摸到自己肛门有凸起的异物,那一定是痔疮吗?不痒不痛,是否需找医生处理?有哪些方法选择?
外科专科医生高彩华表示,痔疮的处理方法可分为以下3类:
1. 保守性治疗
这包括药物治疗,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大便习惯等,适合情况轻微的患者。
2. 橡皮圈结扎术
医生会用橡皮圈扎著痔疮,阻断血液供应,使痔疮萎缩及一两天后脱落。过程只需数分钟,可以在诊所内进行,无需麻醉,且复原很快,但复发率较高,并只适合用于部份内痔(即在肛门齿状线以内的痔疮,在齿状线以外则属于外痔)的病人。
3. 手术
“常用的痔疮手术有好几种,近年也不断有新方法和工具出现,不过整体来说,最彻底和有效的仍是传统的痔疮切除手术,即以手术刀把痔疮切除,可一次处理外痔和内痔,复发率低,是痔疮手术的黄金标准,但病人会较痛,手术后亦有外露伤口,需小心护理待它愈合。”高医生说。其他手术方法包括超声波引导痔疮动脉结扎术、痔疮枪手术等,一般痛楚比传统切除手术少,但复发率较传统手术高。
选择上述哪种疗法,需考虑是内痔还是外痔?如果是内痔是属于轻微或严重?主要困扰病人的征状是出血/脱垂/疼痛还是其他?病人宁可痛一段时间还是承担较高的复发风险?综合以上因素,再为病人度身订造。
4类人士患“痔”风险高!
高医生又指出,以下4类人士属于痔疮的高危群组:
长者:一般较少活动,加上肠道蠕动较慢,所以较大机会患有便秘,大便时需要经常用力,容易形成痔疮。
盆腔压力增加的人士:例如长期便秘或腹泻,喜欢玩举重/健身等运动者。
长期坐著的人士:久坐会令血液循环欠佳,增加肛门血管压力和形成痔疮的机会。
孕妇:因胎儿压著腹腔,会导致血管受压,同时也会受荷尔蒙影响而增加痔疮风险。
医生揭5大“痔疮迷思”背后真相
究竟摸到肛门有凸起异物,是否一定是痔疮?若不痛不痒没流血,是否需咨询医生?高医生表示这是“痔疮迷思”,常见的迷思包括:
肛门口“有粒嘢”就是痔疮?
高医生提醒,“痔疮常见的症状例如大便出血或觉得肛门有异物,可能会和结直肠癌病征混淆,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尽早咨询医生,判断是纯粹痔疮问题,还是需要做其他检查去确定有没有其他大肠疾病。”
经常坐“二手热櫈”会增加痔疮风险?
其实坐热櫈和患上痔疮并无关系,但要注意,“坐得多”本身却会增加痔疮风险,所以无论是上班族还是在家工作,都要避免长时间坐著,应每半小时左右起来活动大约五分钟。
“十个男人九个痔”?
高医生表示,本港暂没有男女患痔疮比例的统计,但临床所见男女机会相若,尤其曾经怀孕的妇女常会出现痔疮问题。
饮食习惯“无辣不欢”易患痔疮?
的确,辛辣食物有机会导致血管膨胀,令原本细小的痔疮更加肿胀,所以痔疮病人应吃得清淡,痔疮发作期间更应戒辣。
坊间有不少宣传“根治痔疮”,坚定流?
高医生表示,不同“痔疗”方案适合不同病人,但目前并没有可百分百根治痔疮的方法,一般来说复发率最低的是传统切除手术。即使接受手术后,仍要多饮水、多吃蔬菜,减低痔疮复发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