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深圳做公务员 要带「客」睇盘兼调研创新制度 看好北都会发展
带著企业客户在福田区四处“睇盘”寻找合适的落户点,在大大小小的会议中感受深圳公务员的坦诚讨论,在深圳的击剑学校认识许多新朋友……作为“粤港公务员交流协作项目”下首批香港交流人员,香港公务员周达荣在深圳常驻的两个多月里,对这个曾经陌生的城市迅速熟悉起来。憧憬未来,周达荣说,对河套合作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充满信心。
【本文获GDToday授权转载】
去年9月,粤港签署协议,联合开展“公务员交流计划”。该项目是香港特区政府在香港与内地全面通关后展开的首个公务员交流项目,交流期由过去的四星期延长至三个月,让香港公务员有机会较长时间暂住内地交流,深度体验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和驻地政府的工作。
深圳市是首个参与交流计划的大湾区内地城市。自去年12月起,香港特区政府西贡民政事务助理专员周达荣作为该项目的首批香港公务员之一,来到了深圳。他有了一个新身份——福田区副区长特别助理。
在深圳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这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又一重大合作平台。去年,国务院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为河套合作区规划建设确立了“四梁八柱”, 打响了“发令枪”、插上了“金翅膀”,合作区建设全面提速。
来到这里的周达荣,亲身感受到了“深圳速度”与创新活力。在与当地同事互动交流、出席不同会议的过程中,他发现大家对于落实河套合作区的发展有许多新颖的思路,并且会勇于提出、坦率讨论,“可能每一天都有调整、变化,来到这里亲自参与,有助于我加深了解。”
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后,周达荣也在深圳找到了工作之余的乐趣。从小爱好击剑的他,跑遍了深圳不同的区域,寻找合适的击剑馆。下班后或周末的空闲时间,他就会前往进行击剑训练,与班上的大小朋友打成一片,课后还会相约一起寻觅美食。
“我希望把握好交流期这短短的三个月,尽量多看一点、多学一点,回到香港也能和同事多分享亲身经历,以促进互相了解和认识。”站在新洲河上的绿道天桥,眺望远方香港元朗的山峰,周达荣也不由得憧憬起未来。“随著河套合作区、北部都会区的建设,日后两地居民的交流交往将更加频繁,深港协同融合发展的未来,值得期待!”他说。
深圳香港两地公务员有何不同
记者:您觉得在香港当公务员和在深圳当公务员,有什么不同?
周达荣:我在2014年加入香港特区政府成为政务主任,曾经做过中西药管理、数码港组织管理、初创企业支援等工作,近几年则在西贡区负责地区治理工作,需要与不同的政府部门协作、沟通,为市民提供适切的服务。
来到深圳后,我被派往福田区政府担任副区长特别助理,主要职责是参与河套合作区的规划建设。我的其中一项工作是负责招商引资,与副区长一起会见不同企业,了解他们的需求、解答他们的疑问,吸引他们在福田区落户。和在香港一样,做这项工作时我们都是要了解企业的需求,然后想想有什么政策措施可以帮助到他们。香港的营商环境已经很成熟,一般初创企业更需要的是宣传资源方面的支援。而河套合作区是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企业在税收优惠、办公空间等方方面面都会提出需求;与此同时,这里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当地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制度设计来回应企业的需求,例如最近公布的河套深圳园区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使税负水平与香港相若,也是满足了企业的诉求。
在这里工作期间,我真切感受到了各种“制度创新”是如何产生的,同事们不是“合埋眼”(闭上眼)照抄别人那套,而是很尽心尽责去调研、一起“脑暴”,希望出台的政策能取得实效。
见证深圳公务员做事习惯坦率
记者:当地同事的工作习惯、处事方法,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周达荣:我来到这里最常听到深圳公务员同事讲的三句话,就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自我革命。
同事们经常会去不同的地方现场考察、探访,与群众、企业接触,通过实地调研、主动调研,更好地掌握社会的实际情况。在内部讨论、会议中,大家也会很坦率地把问题拿到台面上进行交流、讨论,并想办法解决。
在日常工作之余,同事们也很积极学习,区政府也会给大家推荐书目,无论是书本上的知识,还是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大家都会主动去了解。最近我就旁听了关于低空经济的讲座,内容涵盖了无人机飞行的基本原理、运用场景、管理模式等,令我获益良多。我也常常在思考,有哪些先进的技术或好的经验、做法,是可以带回香港运用的。
此外,在和不同部门的同事接触的过程中,我也发现大家总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会在自己的工作中研究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同时会主动去询问意见或建议。例如,在河套合作区的建设中,当前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进皇岗口岸重建。边境口岸的规划建设涉及深港两地,所以深圳的同事也会很积极来与我讨论、寻求意见。
交流期满回到香港后,我一定会和香港的同事分享我这些亲身经历与感受。其实香港公务员同事也很专业实干,如果双方能加深了解,更紧密合作,未来在深港两地的建设中,一定可以发挥合作共赢的伙伴精神,共同开创更美好的未来。
据我了解,香港在不同范畴已与深圳开展紧密合作,两地政府成立了19个合作专班,深圳的26个政府部门、香港13个政策局参与其中。我作为政务主任,会被调派到不同岗位,相信日后一定会有机会为深港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普通话
记者:交流期间有遇到什么挑战吗?如何克服?
周达荣:挑战?这个问题我得用普通话来回答。其实我在中小学的时候就学过普通话,我也曾经在北京实习工作过。不过回到香港后,就比较少机会使用普通话,所以平时遇到有游客来问路,我都很非常高兴,因为可以趁机练习普通话。
来到这里参加交流计划后,我基本都是要用普通话与大家交流。有时候谈到一些比较陌生的话题时,我的普通话可能就没有那么流畅了。但是我的同事都很包容我,他们开玩笑说,平时看综艺节目都知道香港同胞的“港普”很特别,所以对我那些奇怪的声调已经“见怪不怪”了,还会耐心纠正我的发音。我也用我的热情去弥补自己普通话不够标准的“不足”。我相信只要我肯多听、多学、多说,普通话就会有进步。
记者:借著这次的交流项目,你有机会较长时间暂住深圳。这段时间对深圳这座城市有什么感受?
周达荣:来之前,我告诉父母自己要来福田区工作,在他们的记忆中,福田区可能还是农村、荒地。但其实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深圳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蝶变也是大湾区发展的缩影。我自己感受最深的就是交通便捷程度的改变。以前从香港“北上”,一定是搭港铁东铁线,经罗湖口岸来深圳,再去其他各区,路上起码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但是现在已经很方便了,我们可以经不同的口岸来深圳,搭乘深圳地铁可以很快去到目的地。
我觉得如今深圳的发展已经很前卫了。深圳人勇于创新,也会结合实际情况自我改进,这种积极开创的文化为深港乃至整个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大家都很乐意把彼此最好的东西兼容起来,我相信这种融合所带来的新发展未来将会超乎所有人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