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深圳肇庆江门4大古镇 领略唐宋明清岭南文明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岭南文明源远流长,留存至今的古老城镇,如同吉光片羽,为人们讲述大湾区的历史变迁、文化根脉。

唐代|肇庆:封川古城

唐朝时,“岭南”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的名字。唐朝政府在现今的广东、广西地区设立“岭南道”,“道”即相当于现在的省级行政区。到了晚唐时期,岭南道划分为东、西两道,这也就是后来广东省“东”字的由来。

肇庆,古称“端州”,被视为岭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现在看到的封川古城,是明代重建的,现存古城南门和东西400多米的古城墙。(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封川古城中古老的民居和没落的墟集。(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当代中国制图)

位于肇庆封开县的封川,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代,这里曾是整个岭南地区的中心,由于地处邕江、贺江、西江交汇之处,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具代表性的中转站之一,在清朝是广东、广西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古城现存明代古城墙、清代古街、码头、民居等历史建筑,繁华不再,而别有一种古朴的情调。

当地的封川话,也被称为粤语的“活化石”。

宋代|广州:沙湾古镇

宋代是岭南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清代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序》中形容是“人文自宋而开”。

北宋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路”即相当于唐代的“道”,其中,广南东路简称“广东”,这就是现在广东省名的由来。

沙湾古镇被视为岭南古建筑艺术代表之一,保留了大量古建筑和装饰元素,包括水磨青砖墙、镬耳式封火山墙、砖雕、灰塑等。(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2025年3月,沙湾古镇举办的飘色巡游活动上,来自沙湾东、西、南、北四村及飘色协会的21板飘色作品,与鳌鱼、龙狮等方阵组成巡游队伍,展现传统民俗魅力。(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当代中国制图)

广州番禺区的沙湾古镇,被誉为“岭南文化的活化石”,其始建于南宋,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是广州目前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飘色之乡”等美誉。

古镇保留着“石阶石巷”的古老格局,宗祠古屋错落有致,展现出浓郁的岭南风情。10座古建筑被改建为展馆,展现沙湾传统的宗族、建筑、农耕、民俗文化,包括沙湾何氏大宗祠(留耕堂)等。

2024年,沙湾古镇成为广东省首个明确命名的“非遗古镇”,已有超过30个非遗项目、店舖、传承基地和工作站进驻。

明代|深圳:大鹏所城

明代至清朝中期,岭南对外贸易繁盛,而来自海外的不仅有商机,还有危机。

深圳大鹏所城,就是一座有600多年历史的海防军事要塞,也是保存最完好的明清海防哨所。深圳的别称“鹏城”,亦来源于此。

大鹏所城占地面积约11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其为方形布局,现存3个古城门及约300米长的古城墙遗址。(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振威将军第位于大鹏所城南门右侧,是城内规模最大的古代府邸,大门上悬挂着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的“振威将军”匾额。(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当代中国制图)

大鹏所城全称“大鹏守御千户所”,于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以抗击倭寇、海盗等外来侵略者。

鸦片战争前后,大鹏所城战略地位日益重要。1839年,大鹏所城的水师官兵,在香港九龙海面抗击英军,留下“大鹏将军,九龙抗英”的故事,亦被视为深港山水相依、血脉相连的见证。

2001年,大鹏所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城内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布局与风貌,现存清代广东水师提督赖恩爵“振威将军第”等21处重点保护的文物本体建筑、11处遗址等。

当地于1996年成立大鹏古城博物馆,设有《大鹏所城复原模型沙盘展》等4个常设展览。

清代|江门:赤坎古镇

明清至近代,岭南文化繁荣发展,形成开放、兼容、创新的文化特质。

江门的赤坎古镇,于清朝初年开埠,已有350多年历史。其毗邻潭江,交通便利,曾是粤西地区最繁华的集镇之一。

赤坎古镇骑楼街依水而建,600多座骑楼融合中西建筑风格,极具特色。(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2025年,赤坎华侨古镇的火秀广场,每晚9点半左右会上演烟火骚,包括打铁花、火壶、放烟花等表演,周末及假日还有舞火龙表演。(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当代中国制图)

1920年代,回归故里的侨民,将异国风情融入家乡建筑,形成中西合璧的独特建筑风格。600多座骑楼依水而建,组成中国目前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古骑楼建筑群。

2019年初,赤坎华侨古镇历史街区启动整体修缮工作,保留原本风貌的同时,打造由华侨文化展示、非遗工坊、演艺剧场、酒店民宿等组成的多元旅游产品。

古镇于2023年试运营,2年多来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创造超过3,000个工作机会,成为“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一个典范。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古典园林之行 领略岭南风情|人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