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今非昔比 中美第二阶段如何谈?

撰文: 吴迪
出版:更新:

过去近两年的贸易谈判进程中,中美上演了一场跌宕起伏的国际政治大戏,令人深叹旧时代的落幕和新时代的到来。
美国方面,华府漫天开价、多次反复,于贸易、科技、舆论和政治等多领域发起对华攻势,且不惧采取以往美国政府避而不用的极端措施,包括一度不顾自身规定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试图从2019年香港社会运动中获得更多与中国谈判筹码,以中止情报共享为威胁迫盟国禁用华为5G设备等等。

首阶段谈判中昭示中美相克相生

中国方面,北京一直试图尽量平息中美冲突,管控其负面外溢效果,并在香港、新疆等问题上高调反驳的同时,藉孟晚舟等案例向加拿大等美国盟友施压,尽量避免美国对华鹰派所主张的“合纵”效应,并且以切割的方式面对贸易谈判,采取“谈,大门打开;打,随时奉陪”的态度,在随时准备对等报复的同时,也随时准备好缓和冲突。

在此种态势下,如今的阶段性结果对中美而言是不完美的,却也是都可以接受的。

中美贸易战因为第一阶段协议在2020年1月15日迎来转折点,美国总统特朗普(右一)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当天在白宫共同出席了签署协议的仪式。一时间,全球舆论就为之骚然。(路透社)

美方未获得想要的所有让步,却换来中国两年内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的采购承诺,而中国相应的金融、外企限制等改革,也因美国的压力而加快速度。美国所需付出的代价,无外乎因施加关税而造成的美国企业损伤,以及修改根据“301条款”制定加征关税决策的行为准则,改变过去数十年该条款被滥用的情况。

中国则需要加速自身开放性改革,令中国企业面对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并与美国共同实现2,000亿美元的采购订单。这些“让步”原本就都是中国需要推进的:为了给未来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提供动能,突破“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中国需淘汰低端产能,促进产业升级,与最尖端的外国企业进行真刀真枪的竞争。因此中国真正所需要面对的代价,只是如何向其他贸易伙伴释疑“中美采购订单不会损害中国其他贸易关系”。作为结果,中国得以暂时稳住中美关系,持续加强两国关系“相生”的因素,遏制“相克”的因素,延长中国发展机遇期。

对于以上这些客观事实,人人都会有各自的总结。各执一词,不必多言。但知史鉴今,为了促进对当下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之意义的理解,一个方法是对比二十年前中国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

昔日忍辱负重 今日以打促谈

中美谈判向来不易。当年为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和1995年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中国曾与美国展开艰辛无比的谈判。1989年5月的中美磋商后,似乎已经谈妥,但在“六四事件”之后,美国断然中止与中方谈判。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仍是一个输出轻工业品的发展中国家,图为1995年的北京,很多居民获取信息的唯一渠道甚至除了电视就只有报摊。(Getty)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美出于互惠互利的考量重启谈判,但美国官员严词勒令的情况亦频频上演。到了谈判的最后几个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1999年4月带队赴美谈判期间,美方竟在中方完全不知情下,发布单方面起草的《中美关于中国加入WTO谈判情况的联合声明》,将诸多中方并未答应的美方要价称之为谈判结果,逼迫中国就范。以至朱镕基无奈坦言,“中国已经做出极大让步……我担心即使我签了这个协议,中国人民也不会答应。”

同年11月14日凌晨5时,中美在北京签署协议的前一天,美方领队巴尔舍夫斯基(Charlene Barshefsky)骤然对中方谈判代表石广生下最后通牒-必须在总统克林顿(Bill Clinton)出访欧洲的班机落地前达成协议。当日美方更两次撤离谈判,断绝联系。

遥想当年中国为了“入世”,无可避免地遭遇了美方各种威逼乃至羞辱。彼时,中国国内满是“城下之盟”的质疑,很多人主张放弃谈判,认为中国当时经济本来就无法应付来自全球的竞争。但是,朱镕基终究在11月15日亲赴现场,誓言“今天一定要签协议”,并就部份未决的问题同意了美方要求,令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焦急地一再递上纸条,气得朱镕基回头怒喝“你不要再递条子了!”

平心而论,当年若非如此,又能如何?中国用“百年耻辱”深刻领悟了闭关锁国之弊,因此纵需坚守主权,掌握步伐,却终究是需要搞开放的,终究是需要世界的市场、资金和技术的。

外界一直津津乐道于时任中国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在1993年和1997年的两次美国之行,但很少有人想到,他的美国之旅背后也有同期中美贸易纠纷的暗流涌动。(法新社)

二十年荏苒而逝,中国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已然证明入世决定的正确与前瞻。而当中国再次与美国谈判,也已不再仅为争取市场和投资,而是为了维系中美关系和世界政经体系的稳定。与此同时,当时中国在美国胁迫中隐忍签署,今天中国却已愈发主动。在充沛国力的支撑下,中国虽然不能,也不愿与美国对抗,却也有了“打,随时奉陪”的底气。

白宫对华有新认知

当年的忍辱负重换来了今日的实力与底气,那么今日的协议又将对两国接下来的谈判有何影响?中美“第二阶段谈判”将以怎样的方式展开?要回答这些问题,一个方法是尝试从白宫的角度,评估过去两年多发生了什么。

美国并不仅是向中国发难,同时还分别与日本、韩国、加拿大和墨西哥重签协议,并与欧盟就农贸、汽车、飞机、数码主权等领域展开一系列关税威胁和监管纠纷,乃至就摊分军费刁难各个盟国-或是为了个人政治利益,或是笃定这种作风能“令美国再伟大”,特朗普真的将“从他国尽多套利”视为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此不惜打破国际准则,使用各种非传统手段。

从当下的结果来看,该方法是奏效的。加拿大、墨西哥、韩国、日本先后让步,除了欧盟底气较足,其他多数国家在与美国谈判时都缺乏独立和主动权。毕竟美国仍旧是当世唯一的“一极”,在无与伦比的国力加持下,特朗普确实所向披靡。

从20世纪以来,301调查一直是包括特朗普当局在内的历任美国政府用以制裁他国的利器。(视觉中国)

至于中国,白宫对中国的攻势原本就最为猛烈,可是在经历了第一阶段的贸易谈判后,美方逐渐意识到中国比其他谈判对手都更执着。白宫很想继续向中国施压,事实上频于自夸的特朗普已将自己“逼上梁山”,必须继续施压。但白宫也着实无法在现阶段从北京撬出更多让步,更在关税等问题上被自己“七伤拳”般的操作反噬-与其他国家相比,在这一轮贸易谈判当中,中国是美国最难攻克的对手。

不必对第二阶段过度悲观

如今美国选择“见好就收”,接受中国分阶段达成共识的思路,且在渲染“美国赢了”的同时,避免营造“中国输了”的公关口径,不再提“协议不能是平等的”等说辞。而中国此次由刘鹤访美主持签署仪式,没有特朗普期待的“习特会”,就说明北京“就贸易谈贸易”的思路没有改变,纵然与美国签署协议,也在持续观望,随时做好再度开打贸易战的准备。

在2018年4月的博鳌峰会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中国总理李克强等人均强调了“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降低汽车进口关税”等细节。(Getty)

此外,中美在其他领域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照当下局势来看,颇有愈演愈烈之势。也因此,贸易谈判才恰恰是两国关系重要的维稳机制。

接下来,中方预料将尽量通过谈判进程,放大两国关系中互惠互利的维度,为美国国内主张采取“接触性”对华政策的人造势。

毕竟,喊打喊杀很容易,中共该考虑的则是延长中国发展机遇期。而美国方面,特朗普现政府意识到光靠蛮力似乎无法取得中国的让步,意识到中国“谈,大门敞开”的态度是真的,“打,随时奉陪”的态度也是真的,也意识到了对华攻势“七伤拳”的负面效应。因此白宫也需要以更现实的、“谈而非打”的方式与中国交流。这势必将影响白宫第二阶段谈判的风格。

因此在第二阶段的谈判过程中,两国将不再像第一阶段那样,以美国意愿为转移。相较于此前“美国开价,讨价还价”的情况,第二轮将会有更多的对等利益交换,人们将看到更多的“中美一起开价,交换价码”之情况。

需要谨记的是,各界不能低估特朗普对连任总统的重视程度。在意识到中国不愿意对抗,却也不畏于发起反击,且有一定反击能力的基础上,可以预估从当下到11月美国总统大选结果出炉之前,白宫不会再对中国发起实际攻势,至多停留在选秀性质的口舌之争。毕竟特朗普需要避免自己下不来台的风险。大选之前,稳妥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