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伊关系】油轮遇袭后续不绝 华府伊朗策略进退两难

撰文: 叶德豪
出版:更新:

自6月13日两艘运油轮于波斯湾关键航道霍尔木兹海峡遇袭后,波斯湾局势急速恶化。上周四(6月20日),美国无人侦察机更遭伊朗击落;美国总统特朗普一天之内从力指伊朗“犯下大错”、安排好空袭报复,甚至已预先警告伊朗,到最后一刻却“收回成命”,取消攻击,改以本周一(6月24日)新增制裁作报复,让各界对美伊开战的忧虑暂得缓减。不过,混乱的反应显示美国同时挑起太多国际纷争,其对伊政策已是进退失据。此等乱况下的极限施压,更让外界难以安心。

自油轮遇袭事件发生后,美国罕有的在一周之内三度公开影片、图片、水雷碎片等证据,上至特朗普、国务卿蓬佩奥(Mike Pompeo),下至国防部军官全方位责难伊朗。同时,美国增派1,000名美军,配合上月才进驻区内的“林肯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以及B-52轰炸机,以震慑来自伊朗的“敌意行为”。

伊朗否认与油轮遇袭事件有关,同时加速推进其逐步违反2015年《伊朗核协议》的决定:其低纯度浓缩铀的库存量将于本周四(6月27日)超出核协议规定的300公斤上限。而伊朗给予协议签署国抗衡美国单边经济制裁的60日“最后通牒”也将在7月7日届满,到时伊朗将重新提炼超越核协议规定3.67%纯度上限的浓缩铀,逐步趋近武器级别。

被击落的同型号美军RQ-4“全球鹰”(Global Hawk)无人机。(路透社)

极力维持《伊朗核协议》的英法德三国,眼见伊朗违约在即,为免被协议法律条文迫使她们重施不道义的制裁,派出熟悉中东事务的高级外交官到伊朗交涉,企图说服后者相信用以绕过美国制裁的“支援贸易兑汇工具”(INSTEX)将有效落实。不过,伊朗早已明白英法德是“不能而非不为”,也传出有意转向中俄求助。

美国连环强压 局势急转直下

造成紧张局面,美国责无旁贷。特朗普去年5月单方面退出核协议,及后又重新制裁伊朗,却在去年11月落实的石油制裁时留下窗口,给予中国、印度、日本等国180天豁免期。制裁下的伊朗石油出口下跌一半,今在本年4月只维持在稍高于每日100万桶的水平,此数与核协议达成前相若,因此伊朗为保道德高地谨守核协议,而美伊之间则只有口舌之争。

可是,在蓬佩奥及白宫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John Bolton)等强硬派领导下,美方却于5月2日正式取消石油制裁豁免,使伊朗石油出口大挫至每日40万桶。鉴于伊朗去年经济收缩3.9%,美国收紧制裁将使伊朗经济在本年度再收缩6%,而且缺乏外汇的伊朗,其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升幅接近40%,创超过二十年新高,让伊朗不得不向核协议签署国发出通牒,要求他们履行核协议给予伊朗的经济承诺。

博尔顿警告伊朗,不要将美国取消空袭的小心谨慎看成是美国的软弱。(路透社)

美国此刻急速收紧制裁,可算是早有预谋。在4月初,美方就突然宣布遍布各行各业的伊朗革命卫队(IRGC)为恐怖组织,让外国企业,甚至人道组织更难与伊朗机构合作。而在石油制裁豁免取消后的6月初,美国又制裁年收入达110亿美元的伊朗石化产品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约4,500亿美元的伊朗带来重大打击。

更有甚者,美国借伊朗曾威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为契机,急速加强对伊军事震慑。5月初,“林肯号”航空母舰开进该区,随后一组爱国者导弹又被移入;在撤离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使馆人员、又增兵1,500人之际,美国更决定向伊朗死敌沙特出售总值70亿美元的武器。

与此同时,该区突然发生多宗疑似伊朗所为的袭击事件,计有阿联酋东部海域四艘商船遇袭、沙特主要输油管遭无人机攻击、巴格达美国领事馆附近遭到飞弹袭击等,让外界猜测美国会否借机动武。

力证伊朗施袭 盟友反应冷淡

时至6月13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伊朗,分别与总统鲁哈尼(Hassan Rouhani)及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见面,代特朗普传讯并试图缓和局面之际,却发生备受国际关注的两艘油轮遇袭事件。

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伊期间,与最高精神领袖哈梅内伊(Ali Khamenei)会面。(路透社)

面对时机如此巧合,伊朗外长扎里夫(Mohammad Javad Zarif)就以“‘可疑’一词已不足描述”去表达不满。虽然伊朗有份救援遇袭船员,蓬佩奥却在一日之内将矛头指向伊朗;美军也马上公开一段黑白影片,指片中白船为伊朗革命卫队所有,而船上人员正在移走受袭日本油轮“国华勇气号”船侧的未爆水雷,特朗普随后更暗指伊朗毁灭证据。伊朗则指美国的指控“毫无根据”,并批评美方是在挑动战事。

虽然沙特等国马上附和美国,但除英国外,连德国、日本等美国传统盟友也要求更多证据。同时,“国华勇气号”的日本公司则指船员在袭击前见到飞行物,与美国说法似有出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Antonio Guterres)也要求进行独立调查。一位欧盟外交事务的特别顾问更暗示,如果特朗普并非要寻求伊朗政权更替,就应该换走早在小布什年代就主张政权更替的博尔顿。

眼见传统盟友不愿配合,时任署理国防部长沙纳汉(Patrick Shanahan)就强调美国有意“为这个国际问题建立国际共识”。蓬佩奥则声明“特朗普总统已尽力避免战争”,只求伊朗无核化,但他却补充说美国为保关键航道安全,会采取所有必要措施,包括“外交和非外交的”,似乎是想一方面回应盟友疑虑,另一方面则继续向伊朗施压。

美国军方在上周一(6月17日)公开多张彩色图片,其中除了与此前影片一样的内容外,还有“国华勇气号”的船身破孔、留在船身、被美方指为水雷痕迹的绿色金属等。至上周三(6月19日),美国海军更向记者展示“国华勇气号”现况与水雷碎片,指后者与伊朗阅兵所见水雷相似。美方一周内三度公开证据,旨在说服盟国接受此事件为伊朗所为,谋求联手行动,不过欧盟各国仍保持观望态度。

国华勇气号船身弹孔。(路透社)

重压之下,伊朗却是不卑不亢。伊朗革命卫队司令萨拉米(Hossein Salami)声称伊朗早已有导弹技术,可以准确打击美国在区内的航母;而伊朗军方参谋长巴格里(Mohammad Baqeri)指出“如果伊朗真的决定要封锁霍尔木兹海峡,其军事力量足以全面并公开地进行”。

鲁哈尼则重申伊朗不会对何国家发动战争,又点明“美国孤立伊朗的努力”未有得逞,更指出伊朗的美国对手只是“一群经验不足的政客”。

白宫群英变群乱

鲁哈尼此言不无道理。首先,在上周一才刚宣布增兵的沙纳汉,却因不愿家庭丑闻被旧事重提而退下火线,将于本周初由他人署任,置军事政策关键时刻于不顾。其次,虽然对伊政策由博尔顿、蓬佩奥等强硬派领导,然而正当他们极力想借此油轮遇袭事件逼伊朗就范之际,特朗普却突然指袭击事件只是“小事一桩”,让美国军方不断公开证据压迫伊朗之举顿失锐气。

更重要的是,美国对伊政策只顾不断施压,却没有给予对方任何下台阶。特朗普固然有“愿意谈”之说,蓬佩奥也有非战之言,但属于温和派的鲁哈尼在国内强硬派的压力之下,根本不可能在美国撤回制裁、回到核协议框架前,重新回到谈判桌上。鲁哈尼就说得明白:“与不断对伊朗施压的人谈判只会是投降。”他也把伊朗不屈立场的基础说得清楚:“没有人不赞许伊朗在核协议上的立场。”美国只顾强硬,盟友离心离德,使伊朗更有本钱直面美国重压。

蓬佩奥周日(23日)表示要与波斯湾地区,以及亚洲、欧洲国家组成全球联盟,应付伊朗的挑战。(路透社)

在此情况下,美国要么只有继续升级,要么让事情不了了之。由于美国制裁空间无多,且连航母也已出动来充撑场面,要真正升级,就只有军事行动。此等升级,将让美国再次身陷恐怕赢不了的战争;然若把事情拖下去,美国极限施压已出,维持下去成本甚高,不维持下去却又颜面无存。上周四美国无人机遇袭后,特朗普的先硬后软,就可见美国此时的进退失据。

美国对伊政策的乱况和困境,其实也是出于特朗普战线太多,对内有民主党政争,对外更是从墨西哥、印度到欧盟、日本各有所争,而且还有重中之中的中美谈判,以及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朝鲜而重回焦点的美朝问题。多条战线中,美国对伊朗的极限施压,又是梁山已上,不得不顾,才会困于今日之局。

这现象反映出白宫中有太多对国际政治宏图未有掌握的门外汉,以为单凭美国之力,一切皆能迎刃而解,却连番挑起难解争端,最后自困其中,只有忙乱,而无长策。可见鲁哈尼“政客经验不足”之言,确是正中要害。

上文节录自第168期《香港01》周报(2019年6月24日)《油轮遇袭后续不绝 华府伊朗策略进退两难》,网上标题为编辑重拟

更多周报文章︰【01周报专页】《香港01》周报,各大书报摊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订阅周报,阅读更多深度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