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病|5旬男子耳痛+流脓揭患“耳癌”医生指成因是这习惯!

撰文: 浩贤
出版:更新:

不少人都有采耳的习惯,但原来这个平平无奇的习惯亦潜藏致命风险。内地就有一名5旬男子近日发现左耳疼痛、流脓,就医后才发现罹患“外耳道癌”,而病因竟然是因为他热爱挖耳朵。

据陆媒报道,该名50多岁的周姓男子来自广州,约十年前爱上了采耳,自此习惯了每天都挖一下耳朵,只要一天不挖就浑身不自在。然而,他近日出现了耳朵不适的症状,左耳不但突然开始疼痛更出现流脓。周男吓得连忙到医院求诊,结果证实罹患了罕见的“左外耳道鳞状细胞癌”。

周男的主治医生解释,由于长期采耳刺激了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肤渗出,恶性循环最终诱发外耳道癌。确诊后,周男对于“耳朵也会得癌症”这件事感到非常惊讶,更十分后悔自己长期养成坏习惯。幸好,在手术切除过后,辅以放化疗,周男恢复状态良好。

相关文章:听觉受损|从眼睛周围开始痛?耳朵剧烈疼痛恐暗藏5大健康问题👇👇👇

+12

耳朵都会患癌?

医生表示,外耳道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2%,整体发生率约1/100万人,属于罕见疾病,容易漏诊,确诊时往往已属于局部晚期。

外耳道癌症的主要类型包括:

1. 鳞状细胞癌:这是最常见的外耳道癌症类型,起源于外耳道皮肤的鳞状细胞。 长期暴露在阳光下、外耳道慢性发炎或化学物质暴露可能增加鳞状细胞癌的风险。

2. 腺样囊性癌:这种类型的癌症起源于外耳道的腺体细胞,它通常生长缓慢但具有潜在的侵袭性。

3. 基底细胞癌:这种类型的癌症较为罕见,起源于外耳道的基底细胞,通常生长缓慢且局限。

外耳道癌症的症状可能包括:

- 持续的耳道疼痛

- 耳道出血或排出物

- 耳道肿块或肿瘤

- 听力下滑或耳鸣

- 耳道搔痒或感觉异常

- 脸部或颈部肿块(如果癌症已经扩散)

医生又指,外耳道癌多见于40岁至60岁的成人,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标靶治疗和免疫治疗也可以作为很好的补充。 外耳道癌的预后一般与分期、病理类型相关,早期外耳道癌手术切除后预后较好,5年存活率可达90%-100%,而晚期仅35.8%-72.5%。因此,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量避免外耳道癌的危险因子,有相关症状时及时就诊,做到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治疗。

3大外耳炎预防措施(按图看清👇👇👇)

+2

耳垢是什么?

据卫生署资料,耳垢 (俗称耳屎) 是由外耳道表皮脱下的皮屑与外耳道的分泌物混合而成。耳道分泌物主要是具有抗菌和防水特性的皮脂;部份人也有褐色带黏性的耵聍。耳道分泌的皮脂及耵聍的腺体位于耳道最外面的三分之一位置,因此耳垢通常积聚于该处。

耳垢内的油性物质滋润外耳道皮肤,并形成防水保护层。没有耳垢会使外耳道皮肤干燥、痕痒。耳垢内的酵素有抵抗细菌和真菌的功能,能保护外耳道。耳垢会沾在外耳道的毛发及外表皮上,耳垢特有的黏性,可使进入的异物例如尘埃和昆虫被粘住而卡在浅处,不致进入接近耳膜部份。

耳垢需要自行清理吗?

在大多数状况下,耳垢会顺著耳道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而排出外耳道,不必刻意去清理。用棉棒、耳挖或其他硬物挖耳,会把耳垢推得更深入耳内,堵塞耳道,引起耳朵不适及影响听力。自己动手挖耳可能会弄伤外耳道的皮肤,若在清理时不慎跌倒,更可能伤及耳膜及中耳。使用不洁的工具挖耳是导致外耳炎的常见原因。若棉棒的棉花球在耳内脱落,更会造成异物入耳,对耳朵有不良影响。

通常只有在以下情况才需要进行耳垢清除:

- 外耳道被耳垢阻塞造成听力障碍及不适

- 耳垢遮盖耳膜妨碍诊断耳科病症(例如中耳炎等)

- 需要长期使用助听器或深耳道式耳塞的人士

如何处理耳垢阻塞?

一般而言,造成耳垢阻塞多半因为时间久远,耳垢已经相当硬,我们会考虑使用耳垢软化剂,使之软化后再予以清除。巿面上的耳垢软化剂大致可分水溶性和油溶性,在临床测试中两者表现分别不大。虽然有很多耳垢软化剂不需要医生处方也可买到,但我们提议家长应按医护人员的指导使用耳垢软化剂。以下是耳垢软化剂的使用方法:

1. 家人先清洁双手;

2. 然后用药棉清洁病人的外耳;

3. 把药瓶握于手中数分钟,使耳垢软化剂温度接近体温;

4. 病人侧卧在床/沙发上,将需要治疗的耳朵向上;

5. 家人将耳朵轻轻地向上及向后拉,将耳道拉直;

6. 按医生指定的份量将耳垢软化剂滴进耳道;

7. 滴药后,将耳道入口的三角形软骨(耳屏)按下,然后轻轻按摩;

8. 病人停留在本来位置约两分钟;

9. 用毛巾按在耳朵上然后慢慢起来。

有硏究指出约四成耳垢阻塞的患者使用耳垢软化剂约一星期后,阻塞情况得以改善,部分仍需要由医生清理。在使用耳垢软化剂之后,医生可以更容易移除耳垢。

同场加映:小昆虫误入耳朵怎么办?(按图👇👇👇)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