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病愈后要锻练才能避免慢性失能 坚守5大原则运动更安心
不少人有种想法,罹患心血管疾病要尽量休息不动,卧床或坐轮椅,仰赖他人照顾、服侍;但其实临床上发现,如果患者年纪较大,只要术后一、两周不动,肌肉很快就会萎缩,无法站立、行走,丧失自我行动能力,变成慢性失能。
台湾马偕纪念医院心脏血管内科资深主诊医生洪崇烈指出,心脏不好,肌肉周边耐力及氧气利用都会减弱,演变为耗弱、慢性病,运动反而能增加周边组织对养分和氧气的运用,“心脏不好,越需要运动。”
心血管病患者能保持适量运动是有益的,但记得要量力而为:(按图了解)
运动原则:中低强度、长时间、勿憋气
同样来自台湾的物理治疗师陈胤甫指出,只要身体和精神状况许可,心血管患者即使卧床或坐着都能运动。例如躺在床上,把脚擡高活动,就能增加血液循环;如果可以坐起来,也能维持坐姿,做静态训练;之后逐渐进步到站立或原地小跑步的训练。
心血管患者运动,有5个原则可以掌握。
1. 切忌憋气
陈胤甫建议,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以从事低强度、拉长时间的运动,但要避免憋气。因为憋气会使血压上升、血管撑大,如果患者的血管管径原本就比较小,很容易引发脑中风或心绞痛。
2. 有氧运动较合适
只要不超过体力范围,散步、慢走、快走、爬楼梯或坡度较缓的斜坡,都适合心血管患者从事,洪崇烈说。但举重、仰卧起坐或伏地挺身等无氧运动,由于强度超乎极限,必须憋气产生爆发力,就不建议做。
3. 拉长热身时间
一般健康状态正常的人,热身运动建议做5~10分钟;心血管疾病患者则可以拉长至15~20分钟。建议先从下肢、大肌肉群做起,增加血流量,再做上肢、手部肌肉,同时避开伤口、动作幅度不要过大。
4. 若有不适,逐渐放慢动作才休息
除了注意只要出现头晕、冒冷汗、心悸、胸闷、胸痛、喘不过气等不适症状,就该休息,也要留意不能马上停止动作。正确做法是逐渐放慢、不会喘了再休息,否则身体无法适应,心脏可能更不舒服。
5. 下午4~6时运动
秋冬季节,下午4~6时气温较高,比较适合心血管患者运动;清晨时气温、体温都偏低,若要在这个时候运动,需注意加长暖身时间。
不自我设限 心血管患者也能回到一般人的运动标准
洪崇烈强调,除了简单的居家自我锻炼,心血管疾病患者从住院期间,到出院前半年至一年,都应由专业复健师训练评估,为病患量身订做合适的复健、运动。大约1~2年后恢复健康人的状态,运动时间和强度就能比照一般人的标准,不必自我设限。
【延伸阅读,更多银发保健养生建议】
心脏|血管粥状硬化不只因肥胖而起 4大原因致病 年纪大为其一
银发健康|身体踏入熟龄常见6大退化 心血管外这些位置也要留神
延伸阅读:
【本文获“康健杂志”授权转载。】
“本文内容反映原文作者的意见,并不代表《香港01》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