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炎|23岁澳女外游染恶菌致脑膜炎亡 医生建议接种疫苗防中招
外游想玩得开心尽兴,最好当然不要出现任何“头晕身㷫”;伤风鼻塞事小,万一染上恶菌,更有机会引发严重后果!23岁澳大利亚女大生Bella Fidler与友人到峇里岛毕业旅行,岂料回国后一周突然开始发烧,最初以为只是患上流感,但情况竟急速恶化,详细检查后被诊断出感染“B型脑膜炎双球菌”,由病发到去世不足一日。到底甚么是脑膜炎?哪类人又是高危群组?本文特意请来儿科专科邓秀硕医生为大家拆解其成因、症状、感染风险,以及预防方法。
脑膜炎双球菌可传播?医生:病征不易察觉、严重或致死
脑膜炎双球菌是一种因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主要由其中6种最常见的血清群,包括A、B、C、W、X及Y型所引起,可透过打喷嚏、咳嗽的飞沫、密切的身体接触如亲吻,以及共享食物和饮品传播,潜伏期约为3至4天。全球大概有十分之一人口是长期带菌者,当中以婴幼儿、青少年和较年轻的成年人比例最高。
邓医生指出,感染脑膜炎双球菌初期,患者或会出现发烧、头痛、呕吐、颈部僵硬、肌肉酸痛等,与一般感冒的病征相似,所以不易被察觉;及后可能会出现红色或紫色的皮疹。一旦细菌入血则会随著血液破坏身体器官,甚至“坏脑”,身体状况有机会于24小时内急转直下并引致神智不清,若不及时医治,有机会导致严重并发症或死亡。
据统计,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当中,每10个就有一个死于此疾病;而每5个患者就有一个可能有永久残疾,包括:脑部损害、失聪、肝脏或肾脏衰竭,以及截肢。
本港病例逾半属B型 婴幼儿染病风险最高
根据卫生防护中心的资料显示,2019年香港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发病数字创十年新高,达14宗,当中有一半个案都属于B型。而有研究报告更指出,2016年上海的B型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占比更录得63.2%,数字近年更持续上升。
而任何人都有机会脑膜炎双球菌,但婴儿、5岁以下的幼童为高危族群;因为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成熟,而且失去母亲抗体,加上脑部血管保护层未完全发育,所以发病率为最高。另外,青少年、60岁以上的长者、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统疾病人士也较高风险。
脑膜炎双球菌在英美澳及中东等地区的发病率远高于香港,所以打算到外游、海外升学或移民的人士,绝对不能忽视潜在风险,应事先做好准备,保障个人健康。
疫苗提供安全保护 有效预防脑膜炎双球菌
邓医生表示,正所谓“预防胜于治疗”,保持良好卫生及接种疫苗是最有效预防脑膜炎双球菌感染的方法。平日勤洗手,不适时需要带上口罩,更要保持家居环境清洁。
而目前市场上提供的疫苗分为两种,包括:ACWY型4价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和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家长们要留意的是,现时并没有单一疫苗可预防所有类型的脑膜炎双球菌;而视乎疫苗品牌,注射的时间及剂数均有不同,最早可在出生6周后接种;须合共接种2-4针,才能全面发挥疫苗保护作用。
部分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及台湾都强烈推荐婴儿、青少年、游客和高危人士接种脑膜炎双球菌疫苗,并且为特定群组提供资助。
本港诊所早已有脑膜炎双球菌型疫苗供应,数据显示保护率可达95%至100%,惟没有加入于政府儿童疫苗资助计划内,因此家长需要自费为婴幼儿接种。注射疫苗后,或会出现轻微不适反应,如:针口疼痛、疲倦等,症状很快消退。
23岁澳女因B型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死亡的个案,针对B型已于7个国家及地区被列为必要接种疫苗,包括:美国、葡萄牙、英国、意大利、立陶宛、安多拉及南澳。而在美国,超过350间大学更规定学生在入读前必须接种“B型脑膜炎双球菌”疫苗,以减少大型传播的机会。
虽然本港每年感染脑膜炎双球菌的个案并不多,但数据显示仍有上升的趋势。一旦中招后果可大可小,建议家中有幼童或同住亲友需经常往返世界各地,不妨考虑接种脑膜炎双球菌型疫苗保障健康,详细请向医生征询专业意见。
儿科专科—邓秀硕医生(照片由医生授权刊登)